3月4日至5日,2025年全国两会在北京隆重开幕。2025年不仅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布局之年,更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之年,因此,处于关键历史时刻的全国两会开幕,意义重大、关系全局。为推进全校青年师生深入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及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校团委及时开放三校区文化场馆供师生观看开幕式直播,并第一时间通过团干部领学、校院联学等形式组织师生学习,各学院团委积极响应号召,在团学骨干和基层团支部层面掀起学习热潮。

江苏省青联常务委员、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韦中:
“挑大梁、勇争先、立新功”,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的这些话在我心中反复激荡,振奋人心!江苏是农业强省,引领全国农业科技发展是每一个江苏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我和团队勇挑土壤生物健康智能监测与微生物组精准调控的大梁,以“竞逐生物健康新赛道”为突破点,力争在耕地生物健康诊断装备国产化、微生态调控技术标准化等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我们响应发挥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的号召,从“实验室参数”走向“大地坐标系”,把科研基地建在安徽临泉全国人口第一大县的农村一线,研发推广有机(类)肥料,提升土壤生物健康水平,为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贡献科技力量,把论文写在长三角的沃土之上。
校团委副书记、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 朱媛媛 :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这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青年工作者,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一方面,积极搭建平台,培育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聚焦农业领域难题,开展科研探索,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另一方面,强化青年的农业情怀教育,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实际需求,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三农”中展现担当 ,让青春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绽放绚丽之花。
江苏省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一等奖、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赵春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让人心潮澎湃,更加明确了未来事业的奋斗方向。作为一名涉农高校青年教师,我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行动上勇争先,做示范。立足南京农业大学双一流平台,坚持基础科技创新的同时,强化围绕农业产业需求创新,切实解决种植户急难愁的种植难题,通过提升农产品品质带动农民致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科技力量;切实在立德树人上做示范,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为培养新一代的祖国建设者勇于奉献。相信中国的三农发展将越来越好!
江苏省青年讲师团成员、经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 李扬:
作为团省委青年讲师团成员,我将自觉把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动中,以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指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引领和带动更多青年学生学理论、讲信仰、做贡献,奋力书写“强国建设 南农何为”的崭新篇章。
农学院专职团干部 史可欣: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作为农科高校团干部,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育人工作应当面向国家重要需求,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实践本领的“新农人”。在工作中,我也将进一步引领学生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创新意识;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创新本领,通过探索“厚植情怀-实践赋能”的育人模式,助力学生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实现人生价值。
人工智能学院专职团干部 魏宇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江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使命。作为高校辅导员,我深感责任重大,要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上勇挑重担,引导青年学子勇争先、做示范。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加强思想引领,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鼓励他们在人工智能、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砥砺前行。未来,我将以更加扎实的思政工作,帮助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他们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中展现担当、贡献力量。
工学院专职团干部 徐功迅
作为高校青年工作者,听完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团的讲话后,我深感在新时代育人工作中必须勇担"挑大梁、打头阵"的育人使命。不同于专业教师,团干部的工作贯穿于思想引领、社会实践、人格养成等整个育人链条,我们既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坚定青年理想信念,又要在扎根社会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还要以全天候陪伴同行共勉,更要注重"做示范"的榜样引领。作为青年教师我们需“走在前”,做青年成长的引路人,更要“勇争先”的精神,成为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培养真正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园艺学院蔬菜学博士研究生 肖梦婷:
作为新农人,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感触颇深。“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志向鞭策着我一直扎根实际,将汗水播撒在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和困难,把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真正用到生产中去。既努力做到有“顶天”的前沿研究,也有“立地”的实用技术,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植物保护学院研分会执行主席、23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 卢亚欣: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省提出挑大梁、打头阵、勇争先、作示范的殷切希望。讲话中强调“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作为植保学子我将始终秉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夯实专业知识,关注政策动态,不断学习前沿技术,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让我认识到植物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民生课题。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可用的实用技术,推动绿色农业普及,实现了经济与环保双赢,才能真正做到以科技创新“挑大梁”,为筑牢生态屏障、赋能乡村振兴贡献专业力量。
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副团长 沙一丁: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说明了我国在教育上不断迈上新台阶。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我将秉承着“诚朴勤仁”的南农校训,以严谨务实的态度积极推进各项支教工作,自觉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不遗余力把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为祖国基层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青年实现梦想的舞台无比宽阔,站在祖国的西部大地上,我将用青春书写人生价值、用行动践行青年的使命担当。
草业学院研究生 欧阳佳慧:
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我们既要在基础研究中勇攀高峰,更要在服务国家需求中挺膺担当。面对核心技术攻关,必须拿出"勇争先"的锐气,在实验数据中深挖规律,于交叉领域里寻求突破;面对成果转化应用,应当展现"走在前"的魄力,把实验室的"创新种子"播撒到产业发展的沃土中。总书记强调的"做示范"要求,鞭策我们既要仰望星空锚定前沿方向,又要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科研道路上,每一个技术参数的优化、每一条工艺路线的革新,都是对"打头阵"精神的生动诠释。我们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平凡岗位上积蓄创新动能,用青春智慧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筑基添瓦。
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团委副书记 马铭慧:
作为一名学生团干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的重要讲话后,我深刻感受到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总书记以“挑大梁、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为江苏擘画发展蓝图,这不仅是经济大省的担当,更为青年成长指明了方向。“挑大梁”激励我们以专业所长扎根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基层治理中扛起青年担当;“打头阵”要求我们主动投身社会实践,在助农兴农一线冲锋献智;“勇争先”呼唤我们以创新思维破解“三农”难题,在数字化治理、政策研究等领域开拓突破;“走在前”更需厚植知农爱农情怀,用脚步丈量乡土,以调研赋能乡村发展;“做示范”则要凝聚青年力量,通过党团共建、志愿服务打造标杆项目,展现南农青年的先锋形象。
动物医学院动医202团支部 任旭冉:
总书记“挑大梁、打头阵”的嘱托,为青年科研人注入澎湃动力。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深感守护“舌尖安全”与生态健康的使命在肩。面对人畜共患病频发的挑战,我们须以“勇争先”的锐气突破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在病毒溯源、耐药性研究等“无人区”开疆拓土;以“走在前”的智慧推动AI诊断、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落地养殖一线,织密动物疫病防控网络;更要以“做示范”的担当扎根乡村,用“青贮疫苗”“生态养殖”等创新成果助力农牧民增收。实验室里的每一份样本分析,养殖场中的每一次技术推广,都是筑牢公共卫生防线的基石。站在科研报国的起跑线上,我们将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深耕专业领域,用创新成果践行“大食物观”,在守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