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实践团队前往南京市溧水区开展菌种调研
7月3日至18日,生命科学学院“共展强农新‘蘑’式,一‘菇’作气振乡村”在学院教授赵明文,副教授朱静、任昂的带领下,前往南京市溧水区进行菌种调研。
团队成员前往紫金山,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等方式,记录了50余种不同的菌类,记录其外形特征、生长环境和分布情况,制作出关于灵芝种植、菇类科普、防高温病害的宣传册。之后,成员们前往江苏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句容(食用菌)推广基地示范点,参观学习林下拱棚灵芝高效栽培技术,提升专业知识。
后续,团队成员走进学校周边社区,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开展科普宣传,提升社区居民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意识和能力。
园艺学院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张家港市开展实地调研
7月5日至28日,园艺学院“蔬菜智行——设施蔬菜智慧化产业”实践调研团在我校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春桃的带领下,前往江苏省张家港市农业实验站、大农(苏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善港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调研。
团队成员参与了幼苗移栽、栽培液体指标检测、韭黄水培技术建议书撰写等工作,并通过检测报告收集、指标数据采集等方式对富硒樱桃番茄项目进行重点研究,发现无机硒营养液能够提高番茄品质,完成了实验报告书和项目技术总结。
下一步,团队成员将积极宣传推广大农公司优秀的栽培技艺,惠及其他水培企业,为无土栽培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实践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实地调研寻访新农人
7月5日至22日,经济管理学院“寻找新农人,聆听兴农声”社会实践团队采取“返家乡”的方式,组织300余名青年学生前往江苏、山西、广东等30个省、市的300多个村庄,走进当地企事业单位开展实地调研,聆听“新农人”的助农故事,凝聚兴农报国的理想信念。
团队通过全面学习发展模式、实地考察现代技术、深入探讨创新策略等方式,在瓜类育苗、黄桃种植、小龙虾养殖、生态文明融合等诸多领域广泛探索,寻访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贡献力量的新时代“新农人”,感悟爱农情怀,形成“实践调研-汇编文集-提出政策建议”的社会实践模式,以专业知识助力当地产业发展。
通过本次活动,团队积极探讨可推广、易复制的“兴农”模式,遴选30篇社会实践优秀报告,并汇编成集,将事实说准、将问题说透,为乡村振兴提供“经管智慧”和“南农方案”。
农学院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淮安市开展稻米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7月7日至11日,农学院“好有‘稻’理”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淮安市开展稻米产业发展现状调研。该活动由学院教授李刚华带队。
团队成员分别前往淮阴农机推广服务站、淮阴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江苏神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和益海嘉里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学习了解旋耕机、开沟机、旋耕施肥播种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感悟构建稻米全产业链完整体系的重要意义。此后,团队来到清江浦区黄码镇的黄码村和三乐村,在当地农业大户的带领下,成员们走进稻田进行农事体验,对稻虾共作、虾藕共作等生态农业共作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后续,团队成员将针对当地的施肥用量问题,对田间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测土配方,帮助当地农业大户正确认识新型农业技术,助力新型农业发展。
食品科技学院实践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访谈活动
7月16日至24日,食品科技学院“食启乡村行,寻访产业兴”实践调研团深入全国各地的食品餐饮行业,针对产业生产端,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主题访谈。该活动由学院专职团干部王丹璇带队。
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和人物访谈等方式,精准调研了食品产品从种植、加工、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采访了当地的食品企业经理、街道食品摊贩等相关人员,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科普了“三农”政策,解释和宣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国家政策对优化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
在活动中,团队成员加深了对农村建设的认识,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担当,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青年力量。
人工智能学院实践团队走进江苏省泰州市开展实地调研
7月21日至30日,人工智能学院“双桥护渔队”实践团队在学院副教授翁李胜、专职团干部李洪的带领下,前往江苏省泰州市开展实地调研,宣传渔业保护知识。
团队通过问卷发放、实地调研、对话访谈等形式,收集双桥村的地区特点、渔民职业特点等相关数据,分析当地渔业保护情况,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调研后,成员们依托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视频制作、刊物设计等多种途径,搭建线上沟通平台,展示、宣传实践成果,普及渔业保护的相关知识。
本次活动中,团队成员以乡村渔业为切入点,深入了解了当地农村发展情况,关注农业农村发展动向,以专业知识助力禁渔惠农政策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