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收藏本站
  • |
  • ENGLISH

人物专题

科研之星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题 > 科研之星 > 正文

兰泽君:学术本无国界,但科研人应有祖国

时间:2021-05-12    来源:     作者:姚敏磊      浏览:

 

兰泽君,男,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基地171班,本科期间参与国家级SRT项目并担任团队队长、国际基因工程与机器大赛(iGEM)校队NAU-CHINA队员,生命科学学院赴日交流访问团学生负责人。获评“瑞华杯”南京农业大学最具影响力学生。现已保送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潜心科研,一场充满收获的修行


回首本科期间最为难忘的事情,兰泽君认为是2019年暑假,参加了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CLS)的暑假班。在这里的学习过程中,同其他学者专家的交流,让他了解到了很多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这是一个受益匪浅的过程”,他补充道。



兰泽君的优秀与他的严于律己、恪守时间规划紧密相关。在“清北生命联合中心暑期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的对当今社会的巨大作用,因此,他励志在今后的学习阶段继续钻研相关内容。



关于未来,他已有规划,“我励志在研究生阶段探索神经干细胞谱系内细胞命运及时、精确决定的分子调控机理,以及这些关键决策事件发生错误如何导致神经发育异常和疾病发生。”

不言放弃,科研之路的“秘诀”


       战火年代,樊庆笙先生凭借不懈坚持、持之以恒的精神,克服了重重阻碍,摸清青霉素对酸碱的化学特征并使其成为稳定的固体产品。



兰泽君认为,樊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决心与定力也深深影响着他。在大学的科研训练(国家级SRT、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等)过程中,尽管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他也能够坚定信念、锁定接近问题的方法,不言放弃。在一次次历练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学术无国界,科学家应当有祖国


1944年底,中国第一批盘尼西林问世,自此,中国成为战乱中世界上率先制造出盘尼西林的7个国家之一。在数万士兵生命得以拯救的背后,是樊庆笙先生与其他同事夜以继日的奔赴,更是他们“科研救国”的坚守。

这种救国救民的家国情怀也深深扎根于兰泽君心中。“学术不应当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应当有祖国。我认为作为当代生命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应当了解到国家现在极需生命科学领域人才的现状。”当代大学生不应辜负国家在抚养我们成才上的付出,在这种担当与使命感的传承下,兰泽君坚定学有所成后投身祖国建设、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直博北大,期许与未来如约而至


早已决心进行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的相关研究,兰泽君将目光锁定在该领域水平领先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今年暑假,他报名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招生夏令营。经过导师单独面试和导师组集体面试的双重考核,兰泽君成功入选,获得了直博生资格。兰泽君认为,这个成绩与他在大学期间对科研的不懈钻研是分不开的。



道阻且长,传承与坚守依然在路上


“樊庆笙先生将其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坚持不懈地从事着科学研究。对于如何在南农继续播撒樊庆笙精神的“种子”,兰泽君认为,在将来学有所成之时,尽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是对樊庆笙先生精神的一种继承,也是对樊庆笙先生最好的致敬。认真地对待我们学习的课程与进行的科研训练,认真而充实地过好每一天,聚焦当下,潜心眼前。未来才会准时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