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伊始,滞留在家的我校农学院本科生奔赴 “农耕一线”,在乡村的田地里播撒“种子”,在“云”中播散情怀。铮铮誓言,拳拳热情,从各地汇聚,众多农科学子用青春的色彩描绘出属于他们最美的“春耕图”。
现在正值当地甜菜育苗期,读不懂种子包装盒的外文成了村民的一个难题。生活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一个小村庄的赵亚南结合自己专业所学,认真研究产品说明,给村民当起了“顾问”。学以致用,收获的不仅是村民,还有赵亚南自己。甜菜种植的过程中,需要覆盖薄膜,赵亚南根据学校学到的知识,建议村民采用透明薄膜,因为大地回暖,甜菜种植不需要过度保温,还利于观察。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农学生不能只说不干。随着春耕正式开始,需要大面积犁地,村里农机手忙不过来,赵亚南主动请缨,学习农机操作。“村子里的年轻人日益减少,国家对于农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95后的农学人,能为家乡生产助力,是我的责任也是青年一代的担当。”赵亚南如是说。
宋佳伟在家乡“土豆”的种植季节走进农田,做起了当地农民的“小老师”,村民对这位学农的大学生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宋佳伟表示,家乡种田地的还是以中老年为主,对于作物生长期以及施肥种类的判断还是依靠种植经验和 “土方法”,考虑到土地特质以及小麦种植区容易受大风影响,需要对小麦进行矮化药剂喷施,以防小麦倒伏影响机械化采收等问题。刚忙完土豆种植的他就奔赴了小麦田地,帮助村民确认施肥比例与教当地农民识别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辨别方法。宋佳伟感慨道,只有深入农田,才可从“经验”中获取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进步。
远在贵州的周述兰也积极的加入到了农耕行列。由于贵州山地较多,无大面积田地,更无法将机械运用到田地耕作中。不到20岁的她,也拉起了犁,挥起了锄头,参与了农忙。
滞留老家湖北的周维梁,也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步入了农田,学习旋耕机原理与操作,帮助干农活。周维梁表示,虽然还未学习专业知识,不能给一些科学建议,但是春耕的帮扶是自己的责任。
大一学生张阳这学期的一门课程是《植物学》,课堂上的知识很详细却又很“模糊”,“互生叶、对生叶、轮生叶等等有什么区别呢?家乡周边这么多植物会有这些现象吗?”他带着疑惑在家乡开启“寻叶之旅”。谈到实践后的感受,张阳说:“把‘课堂’搬到田地里,会发现一叶一世界,每一个现象都不是记住知识点就够了,只有切身看到、体会过鉴别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这次经历让我对本专业有了全新的认知。”
农学院学生还自发组织发起网络“战疫情,援春耕”活动,通过简短的视频,讲述与当下农耕最密切的知识,既在一定程度上帮扶农耕,又向社会广大民众传播了农情。
战“疫”不误农时,农学院学生用青春的朝气和坚毅的担当,在服务一线描绘“春耕图”。农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孙小雯说:“在学生们心里,帮助农民,扩散农业知识,传播农情就是他们的使命和责任。” 时间砥砺信仰,时代见证担当,为培养“一懂两爱”的农业人才队伍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