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家政策的春风轻拂过麻江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式拉开了大学与大地深度融合发展的序幕,南京农业大学与麻江县开启了10余年的携手共进之旅。2024年7月18日,动科院“1937与2013,探访南农‘足迹’的故事”暑期社会实践团抵达麻江县,在南京农业大学挂职干部、麻江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邵士昌,南京农业大学派驻麻江县高枧村第一书记彭益全,麻江县乡村振兴研究院李茂贵,动物科技学院辅导员顾潇老师和相关镇、村领导等的带领下,探访了谷硐镇、贤昌镇、坝芒乡、龙山镇、宣威镇等5个乡镇的行政村,进行乡村实地走访调研,采集素材,了解南农和麻江的感人故事和合作成果。
一、深山探蕨寻富路,良田播菊种希望
在谷硐镇副镇长叶大娟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南农结对帮扶村——兰山村进行走访调研。
据叶镇长介绍,该村有蕨菜、菊花、魔芋等各类帮扶项目,村集体经济已实现显著增收。“我们这山上都是蕨菜,以前都是当野草的”探访的村民们如是说。在南农的帮扶下,兰山村的蕨菜有了粗加工厂和销售渠道,产生了良好的收益。叶大娟和村民都表示,蕨菜加工是一条低成本高创收的产业链。此外,去年兰山村在南农的帮扶下试种的1亩金菊花卖了4万元,今年已扩展到20亩,金菊花种植有望成为兰山村另一大经济产业。
二、状元府中宾客至,稻海金浪花果香
贤昌镇是清末状元夏同龢故居所在地,在高枧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锡洪和高枧村副支书、副主任穆仕平的带领下,调研团队深入高枧村进行实践走访。
“目前高枧村的主要经济产业就是种植业和旅游业”徐锡洪和村里生姜种植大户李姐向实践团介绍道。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情况,高枧村主要种植锌硒米、蓝莓、生姜等。实践团来到水稻种植大户赵哥的稻田,了解到其“宁香粳9号”水稻种植规模已达四百余亩,且每年亩产稳步提升。麻江县的水稻产业在选种、机械化、育秧技术等方面在贵州都较为领先。
徐锡洪表示,高枧村将继续在南农的帮扶下努力发展产业,带动当地的村民就业,擦亮状元故里这一名片。穆仕平提到,在南农的技术支持下,高枧村围绕夏同龢状元府景区的文化品牌优势,建成了百亩精品果园、蓝莓园、牡丹园和月季园,“四园合一”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
三、深入幽谷访牧场,牛羊悠然自徜徉
为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实践团在水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传彬的带领下来到坝芒乡水城村,对其养殖业展开了实地调研。
调研主要针对水城村养殖业的养殖模式、规模、疾病防控、粪便治理等展开。罗传彬带领实践团参观水城村山顶“天然牧场”。据悉,目前水城村约有1500多只羊,500多匹马,800多头牛,养殖规模较大,养殖成本低廉,粪便直接作为大山的肥料,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寻根非遗芳踪远,承古续今文化传
在彭益全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龙山镇河坝村——麻江县瑶族最集中的传统民族村落开展走访调研。
河坝村副支书龙全成向实践团介绍河坝村的主要产业有生猪养殖、林下养鸡、蓝莓种植、蔬菜种植(辣椒,生姜)以及非物质文化印染——枫香染。河坝村养殖户表示,南农动科院黄教授会定期指导生猪养殖和林下养鸡,并每年进行养殖技术人员的培训。据村民分享,在南京农业大学派驻河坝村原第一书记陈宏强的推动下,河坝村原来的枫香染小作坊改组成为公司,带动了400余人的就业工作,并在南农的帮扶下拓宽了销路,助力非遗出山,把产品卖向江苏、浙江等地。
五、深耕细作养殖径,民族村寨绘丽景
最后,实践团来到宣威镇,分别走访咸宁村与卡乌村。
咸宁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柯生隆带领实践团拜访了村中的养牛大户万叔与养猪大户王姨,据万叔分享,村内养牛成本低,染病情况几乎没有,但养殖规模有限,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持,且近年来养牛行业收益下降明显。与万叔不同,王姨与康德公司进行合作养殖,在企业的带领下,养殖情况较好,防疫工作很成功,王姨的收入也稳定。
卡乌村支书李次彬向实践团分享道:“我们这里居民主要是少数民族,风景很美,每年都有不少人来旅游。”在李次彬带领下,实践团拜访村中的养猪大户与果园大户。养了200多头猪的养猪大户表示,农村养殖成本低,猪粪处理后作为肥料,养殖情况稳定。在果园区,果园大户热情地带领实践团参观李子园,品尝酸甜可口的李子。在南农的牵头帮扶下,果园大户与公司进行合作,减轻种植的经济负担。果园大户还向成员分享到,除养殖外,受卡乌村旅游业的发展,他目前还在开展民宿服务。
经过几天的走访调研,本次社会实践团对麻江县各地的特色产业、帮扶成果及未来发展蓝图有了一定的认识。下一步,实践团还将总结素材,归纳问题,努力将所学所感转化为推动麻江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行动和力量,让大学与大地共同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