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自2020年起探索开展师生节系列活动,致力于在本科生人才培养环节打造“有温度的师生共同体”,实现师生在课内课外的交融。为了在第二课堂中创造更多师生交流的机会,设计开展“一餐饭”“一场球”“一堂课”等学生与教授面对面系列活动。
为帮助同学们更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5月10日中午,学院邀请植物营养系李逸凡老师与大一和大二的同学在资环楼B211共进午餐,解答同学们有关专业学习的疑惑,明确同学们未来的努力方向。
兴趣使然,履践致远
“‘万物土中生,世界土壤看中国,中国土壤看南京。’我亲眼目睹了田间地头的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宝贵资源,也见证了农民脸上洋溢着难以言喻的喜悦。正是在这片‘第二课堂’的田野上,我发现自己对土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老师以亲身经历为例,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徐徐道来。
一番分享过后,李老师谈到,第一课堂很重要,大学的第二课堂同样重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将田间地头视为实践教育的场所,这不仅超越了书本知识的传授,更锻炼了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我们能得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深爱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们,虽已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困扰和疑惑。在随后的交流中,环工类2305班的杨卓曼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困惑:如何规避英语文献专业词汇太多而导致的阅读障碍。对此,李老师表示,“英文文献中的专业词汇对所有人来说都具有不小的难度,但不能因为文章生僻词多,语句晦涩难懂就使用拍照软件全文翻译。”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其他领域知识的积累。如果只读所学专业的论文,难免会被固有思维限制住。只有广泛地学习阅读,才能逐渐对专业词汇不再陌生。
抱朴守拙,行稳致远
席间,环工221班的庞荣同学也向李老师倾诉了自己在SRT方面的烦恼。他表示自己目前在实验室做的都是基础性的操作,困惑于如何在反复的基础练习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我相信,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李老师这样讲到,“关于SRT,同学们首先要培养兴趣,提升参与感,成就感。在此之后再系统性地学习实验方法。”大学生活的起始阶段,是一个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的重要时期。当我们步入实验室成为研究团队的一员后,仍需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像一张白纸般渴望吸收新知,进一步深入挖掘特定领域的知识,并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来实现专业化学习,最终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面对同学们关于本科的理论知识对于以后的工作是否有用的疑问时,李老师认为,所有的知识在今后的生活中终有发挥作用的那天,所以,我们应充盈自身,厚积薄发。立极方知天地大,只有不拘泥于眼前的一方天地,放眼苍穹环宇,才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大的建树。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作为高等教育平台,大学在抓牢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更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李老师接着阐述了参与社团活动和各类竞赛的深远意义,他指出这些活动能够全面地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它们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活,还能为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惟觉韶光易逝,方能燃灯续昼。李老师还规劝同学们要充分利用时间,把一天当作两天过,才能无悔于大学度过的四载光阴,他日回想起来才能不感到徒劳遗憾。
一小时后,午餐会圆满结束,师生间的欢声笑语为这次聚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师生之间的纽带从此刻缔结。
学院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关怀和理解的教育环境,鼓励师生之间在课堂之外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一个温馨、互相支持的师生社区,让资环学院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到归属感和参与感。期待大家能在未来在学术的激流中勇敢前行,在科研探索的征途中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