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央视总台专题报道了南农大资环学院师生在溧水晶桥镇芝山村解民生、治学问的乡村振兴故事。为接续和传承好这份“乡村振兴”使命,5月24日,学院将毕业生“最后一课”搬到芝山村,晶桥镇党委、南农大宣传部党支部,芝山科技人才党支部,资环学院土壤学系教师党支部、行政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成员与学院毕业生代表一同在田间地头劳作耕读、围农畅谈,开展了一堂沾泥土,接地气的“三农”实践课。
芝山村是南农大资环学院的校外实践基地。在田间,老师和学生们在围坐在一起,潘根兴教授介绍了他的生物质炭研究就是在芝山村落地生根的。“这里以前被称作穷村寨,2019年起我们来到这里,用生物质炭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我们现在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把生物质炭和有机肥结合起来。实现了沃土肥田不出村的目标。如今的芝山村,已经成为江苏省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
潘根兴对同学们说,“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你们是未来的生力军,要更好地发挥新技术保持土壤健康、守护粮食安全,用青年人的干劲儿建设美丽乡村。”从2021年到现在,潘根兴教授团队已有20多位研究生(博士生)先后来到芝山驻村,在田埂上书写青春优质稻米、果树、蔬菜和茶叶生产实现了技术全覆盖,芝山村的富硒健康生态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龙哥,身边的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大城市或者是企业工作,那你是如何坚定信念选择扎根农村?”同学们口中的龙哥是央视报道的学院毕业生“95后”小伙龙国刚,也是潘根兴教授的学生。2021年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决定留在村里担任农业技术员。谈及留在芝山村,他说:“对于农科学子来说,留在农村,是选择、是责任,更是付出与收获。”在他看来,财富和阅历同等重要,留在这里希望能为村里、为村民们多做点实事。
资环学院院长张瑞福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中提到,几乎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自找苦吃”。我们同学们也是一样,毕业后多到乡村、到基层多学多干,只有到田里来,我们才能发现,研究的东西还是不是经得起考验?是不是符合现代农业实际?能不能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在座谈环节,毕业生们纷纷发言畅谈自己在学院学习及未来发展方面的所思所感,表达了对学校、学院和老师们的感谢。毕业生刁品媛即将赴基层驻村开展工作,她表示要发挥所学,为家乡农业发展贡献南农力量、青春力量。
在新技术示范田耕读教育基地,院党委书记李荣、院长张瑞福带领毕业生们移栽辣椒苗,喷施碳基叶面肥。“九月份辣椒就长出来了,我们来安排寄给大家。那时候你们也在新的岗位上有所历练成长了,都是丰收,你们也记得跟老师们汇报好消息。”土壤学教工党支部书记程琨对同学们说。
当日,晶桥镇党委与学院党委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并为南京农业大学-溧水区晶桥镇人才驿站、发展智库进行揭牌为进一步推进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校地合作。资环学院党委书记李荣表示,希望依托芝山人才驿站建设,能够为学院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等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为学院耕读育人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