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具有多样价值的永恒魅力产业,发展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因农业部门自身的弱质性,其发展常面临产品附加值不足、劳动力短缺、创新能力不够等缺乏内生动力的问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重要部署,安徽省以产业振兴为抓手,积极建设徽风皖韵的和美乡村。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农业大省,安徽省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典型乡村示范企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徽常振兴”调研队深入合肥马郢村与马鞍山创源食品公司,解码农旅融合与特色产业双轮驱动的振兴密码,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鲜活样本。
团队构成

指导教师:纪月清、张树峰
团队成员:章文博、陈楠、陈寿杭、刘振旭、王胤霄、汤梦
一、前期充分准备,夯实理论基础
为保障调研任务圆满完成,调研队成员进行了线上预调研和详实的路线规划工作,为后续实地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组织专题学习会。重点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最新表述;收集整理皖南三市、皖中合肥、皖北两市的特色产业白皮书及相关发展模式,形成对四维主体的调研问卷,设计访谈提纲,模拟调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调研路线规划。团队制定“三区四市”递进式的调研路线,7月7日赴合肥马郢村;7月9日赴马鞍山创源食品有限公司;7月10日至11日赴铜陵禾田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三家涉农企业;7月12日赴阜阳颍上县。提前与点位商定好对接人和调研内容,方便开展实地调研。
二、马郢计划:从重点贫困村到精品示范村的蜕变之路
7月7日,经管院“徽常振兴”调研队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马郢村开展实地调研,探寻其十年之间实现从省级重点贫困村到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村集体收入从2.1万元跃升至220万元的振兴密码。

调研队与驻村第一书记钟宇展开了深度访谈,并走访了农场、民宿、马场、米酒加工厂、市集等村企业。团队聚焦“马郢计划”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径,重点探讨了政府、创客、农户、高校科研院所及消费者“五位一体”发展模式。钟书记强调,“马郢计划”的核心是村委夯实自身基础、提升内生动力,为各方资源有效注入创造“土壤”,使政策能“落地”、创客能“扎根”、农户能“供营养”、高校科研能“催化”、消费者能享受并“传播”发展成果。调研发现,当下马郢村产业发展仍需提升持续力和竞争力。书记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高校合作,打造特色地域品牌,并拓展自媒体宣传、观鸟等产业吸引散客。针对产业竞争的弱质性,调研队提出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建议,获得了创客们积极响应。本次马郢之行深化了队员对“政产学农消”协同模式重要性的认识。
三、创源模式:一只螃蟹的产业增值之旅
7月9日,经管院“徽常振兴”调研队赴马鞍山市创源食品有限公司开展专项调研,聚焦螃蟹加工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机制。实地考察企业运营中心及生产基地,梳理其带动农户增收、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为校地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积累素材。

调研队首先走访青年创新创业园运营中心,与美工设计负责人魏强交流产品包装设计思路。魏强介绍,包装设计融合产品特性与消费心理,提升产品复购率及附加值。随后,队员在运营主管陈可欣指导下体验电商直播流程,学习产品展示话术与互动技巧。调研队还与总监孙伟座谈,了解到公司通过低密度养殖把控螃蟹品质,深化与高校合作,联合研发高效养殖及深加工技术,实现降本提质。下午,调研队前往当涂县生产基地,厂长杨辉详解螃蟹深加工生产线:螃蟹经标准化手工清洗挑拣后,进入专用车间手工剥离蟹黄、蟹肉,制成蟹黄酱等产品,生产线配备的液氮瞬时冷冻系统可使风味留存率超90%,延长保质期至12个月。

本次调研明确了创源食品“加工增值+品牌赋能”助农模式的成效,其通过覆盖养殖、加工全链条的产业布局带动当地就业,凭借纯手工高品质产品赢得市场认可。
两地的实践共同印证:乡村振兴需要特色化定位与系统性思维。马郢村通过农旅融合激活乡村生态价值,创源食品依托精深加工提升螃蟹产品附加值,二者均注重产学研协同作用与特色品牌建设。接下来,调研队将继续奔赴阜阳、铜陵等地,深入探索安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为构建可推广的乡村产业振兴模式贡献青春力量!正如队员们所言:“在广袤的皖山皖水间,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答卷,而我们愿做这壮阔征程的记录者与助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