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收藏本站
  • |
  • ENGLISH

基层动态

经管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经管院 > 正文

经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京都访学日志 | 经济课堂理农商脉络,锦市街巷观京都温情

时间:2025-11-12    来源:经管院     作者:冯浩、杨雨川、贺静怡、许雅玲、吴沺珺      审核:    浏览:

      7月8日清晨,我们在京都大学迎来访学第一课,是由沈金虎老师带来的《战后日本经济介绍——为什么快速增长后又停止不前》。沈老师先用图表勾勒出日本战后先腾飞后停滞的宏观轨迹,再以石油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冲突、广场协议、泡沫经济破灭等重大事件为时间轴,剖析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动因,并结合自己四十年在日生活的切身观察,把数据还原成可感知的日常细节。最后,他将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总结为人口红利消失、吃老本、企业经营机制受限、国际竞争力下降等因素,让我们明白了人口活力、制度弹性、资本耐心与技术迭代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在比较中日经验时有了落点。


2130D


沈金虎老师第一次授课


在京都大学食堂吃过午饭后,我们开始了下午第一节课的学习,是由浅井老师讲授的《农业的社会可持续性:日本与OECD国家》。浅井老师先用“瑞士45%女性农场劳动力无薪、澳洲农民自杀率高出非农民59%、英国农业从业者50%有工伤或职业病”三组数字抛出“健康、知识技能、性别”三大社会议题,随后以太湖流域案例说明增产与水质污染的矛盾,引出“经济-环境-社会”三维可持续框架。接着用OECD最新工作论文拆解各国数据盲区:工时过长、农药暴露、老龄孤立导致的心理健康危机;男女土地所有权差异;教育与产业需求错配。最后他以日本农林业普查新增“女性决策参与度”指标为例,展示如何通过问卷微调把隐形劳动显性化,又对比加拿大“农民心理健康计划”与新西兰“乡村社区驿站”,说明跨界政策组合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学习到:社会议题因地而异,测量先行,“大致准确也比精确错误更有用”。



29597


浅井老师授课

第二节课,沈老师就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日本农业(上)国境保护与土地流転、骨幹农业経営体培育政策给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讲座。讲座包括农业概况、面临的问题、WTO前后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变化、农业结构改革、主要农产品的流通体系与价格政策,以及农业协会的发展等内容。

沈老师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出发,重点分析了日本小农经济模式下农业生产规模受限的原因。他指出,石油危机后日元升值导致物价上涨,“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放缓甚至停滞,同时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财政支出负担加重、消费减少。此外,传统小农经济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水稻为主的农业产业对土地依赖性强,国际贸易冲击下农产品自给率降低,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短缺也削弱了农业生产力。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日本农业生产规模难以突破。

沈老师进一步介绍了日本农业政策的改革内容与变迁,尤其针对土地流转不畅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骨干农业经营体政策和差异性经营所得安定对策,以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扩大。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国情与日本相似,因此,学习了解日本的农业情况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内现在面临的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为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43C03



沈金虎老师第二次授课


下午,松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Dynamics of Farm Management in Japan; Theory&Application of Farm Planning。主要有managerial information and farm plann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society in near-fut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society in the present, challenges of smart and digital agriculture 等几个方面。

他首先回顾了日本农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从传统小规模家庭农场向现代化、集约化大规模经营的转变,揭示了农场经营模式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调了经营背景对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接着,松下老师详细讲解了农场经营动态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分析并预测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因素,如市场需求波动、气候变化、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等。他指出,动态研究不仅在于剖析现状,更关键的是预见未来变化并制定应对策略。为此,他介绍了多种实用方法和工具,包括系统动力学模型、情景分析法与多元回归分析等,这些工具有助于农场主理解并驾驭复杂多变的环境,提升农场的适应力与可持续性。

在理论模型部分,他重点介绍了几种关键的农场规划模型:线性规划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和目标规划模型。这些模型运用数学和经济学方法,为农场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科学分析和优化方案,是农场规划的科学依据。

松下老师结合日本典型农场案例进行了生动说明,例如北海道的规模化奶牛场、九州的高效蔬菜基地以及冲绳的热带水果农场。这些实例具体呈现了不同类型农场在规划与经营上的成功经验,极具参考价值。

此外,他特别强调了日本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模型。松下老师阐明,现代农业必须超越生产环节,着眼于涵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链条的可持续发展。该模型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他还具体介绍了如何运用线性规划模型优化农业产业链,达成资源的最优配置。



2C89A


与松下老师的合影

      7月9日上午,伴随着京都明媚的阳光,我们一行人来到京都市中央市场水产品市场进行参观。在沈金虎教授的悉心讲解与清晰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在日本的批发市场交易过程中“拍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首先农产品由农户未定价状态下全权委托给批发商,批发商通过竞价方式向众多中间商拍卖商品,其最终价格取决于商品质量和市场供求状况,采取这种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对价格进行更灵活的调节。通过沈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并结合昨日的一天课堂所学,我们对日本农产品市场中水产品这·一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34F21



京都市中央市场水产品参观区指引牌


七月九日下午前往京都锦市场。其位于京都市中京区锦小路通“寺町通-高仓通”区间,从位于五条的住处步行即可到达,目前已有超过400年历史,被誉为“京都的厨房”。锦市场与新京极商店街、四条河原町等繁华地带邻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联合商圈,热闹非凡。其整段设有遮雨顶棚,聚集了一百多家各类商铺,其中经营种类繁多,从梅酒、章鱼烧、腌菜等当地特色小吃及生鲜食品,到药妆、杂物,再到扭蛋、潮玩、古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日本街道一大特点即是狭小,或不妨说整个日本都体现出一种极致利用空间的狭窄:房屋如玩具般密排紧挨,用于建筑的砖块也极小;四条河原町这样的中心地带,路上车道仅有两条;高楼虽少,开阔地带也较小,鸭川三角洲的小尖尖竟也成为公园。或是37.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却有超过一亿人居住所致,由此,空间应精打细算,如同在有限的地方进行收纳。人们止步、靠左、列队,一切井井有条,规整如排齐的小盒,便是我对这个国家的初印象。

锦市场也如此,两边是相对的店铺,中间行道大约可供几人行走。市场中售卖生鲜主要是海鲜、牛肉,果蔬见得少些。




锦市场一览


晚间6:30参观锦市场,此时多数生鲜食材店铺还剩下少量雪蟹等海鲜在售卖,部分小吃摊位、工艺品店及餐馆仍在运营。市场主通道受顶棚灯光照明影响,亮度充足但光线偏冷调,与日间以本地居民采购为主的场景不同,晚间客流以国际游客为主体,密集集中于可即食的烧烤串类(如烤扇贝、章鱼烧)及甜品摊位(豆乳冰淇淋、抹茶大福)前排队购买,商业服务属性显著高于日间的食材采买功能。

沿街商铺中,旅游纪念品商铺(如金箔化妆品、和风布巾)及特产专卖店均开放,商品陈列针对游客需求,京渍物多以小包装伴手礼形式出售,单价高于本地超市同类产品。市场东段连接寺町通的出口处,锦天满宫夜间仍开放参拜,灯笼照明下可见游客书写绘马。

整体而言,市场总体旅游商业化程度高,运营重心转向旅游消费,食材交易的在地生活气息减弱。能通过少数营业中的小吃摊位体验基础饮食文化,但无法观察京都人真实采购行为,游客密度更高。作为商业化成熟的观光场所,其夜间形态更接近主题化的消费街区,而非具有生活机能的历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