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收藏本站
  • |
  • ENGLISH

基层动态

经管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经管院 > 正文

经管院高校帮扶调研团在南京农业大学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佳绩!

时间:2021-05-06    来源:     作者:      审核:    浏览:


 4月9日,由我院周力老师、宋俊峰老师指导,漆家宏、张纯、陈睿、王崇懿、支晓旭、李欣、翟心悦、章筱淳8名本科生组成的高校帮扶调研团在南京农业大学第十七届 “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一等奖,并成功入围省赛!

一、秉持信念,共赴黔川

从2020年8月前往贵州省麻江县调研到2021年4月,咱们优秀的调研团的成员们付出颇多、收获丰富,也感慨万千。犹记2020年8月,他们还是一群普通的经管学子,志同道合的他们在得知了这个活动后秉持信念、倾注想法,共赴黔川。一路上,他们翘首于叠翠的千山, 迤逦的深林;跋涉千里,深入与村委交谈;入户走访,以获得最真实的一手数据。

他们知道,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与目标纲要都提示着自己:高校的科技与人才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一定能大有作为。而麻江县恰好是南京农业大学的结对帮扶县,这是最贴近团队成员们的经典案例。因此,他们怀着坚定的目标,深入调查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困境,利用调查所得创新高校帮扶模式,令其更有效地帮助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280BC6


回到南京后,8名成员在指导老师的悉心带领下,撰写出近40万字的调研报告,修改参赛作品近60余次。他们有着最好的团队氛围,遭遇挫折便互相鼓励。学习研究两头抓,白天认真学习,夜晚在教科室鼓舞着困倦的彼此,在整整长达的激烈讨论与耐心修改,终以“智”与“志”的良性互动为核心,创新地总结出了一条高校结对帮扶欠发达地区的实践路径。

二、勇迎万难,苦中作乐

9个月的“大挑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调研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团队成员们从南京奔赴贵州省麻江县,刚到这样一个摘下“贫困帽”不久的山村,万事都是难。

海拔高、光照强、道路陡,团队成员们几乎每天都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徒步走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日行三万步是他们的常态。一顶小白帽,一双运动鞋,一个手机支架,一摞厚厚的问卷,是他们日行万里的最好写照。但只要喝上一口农户家中的水,就仿佛送走了一切炎热与疲惫,咱们的调研成员们又会重新充满斗志!


2398B6


语言不通和饮食不习惯也时常困扰着他们:浓厚的方言味、辛辣的火锅、地道的贵州味道。但是比起这些,相伴的淳朴的民风,热情的招呼,甘甜的蓝莓汁和自家酿的葡萄酒让他们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尽管开头有些难,但只要熟悉了这片土地、这群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困难也就渐渐被克服了。越到最后,大家越是不觉得累。虽然每晚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次日七点又要起床进山,但是大家一起奋斗、努力的姿态,都成了彼此相互鼓励的无言呐喊。坐车时倚靠着的肩膀,走山路时提携的背包,默默支持中形成了牢固的革命友谊,也生发出昂扬的斗志。更令团队成员感到“值得”的,是通过这样一段难得的实践经历,用双脚丈量土地,切身感受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他们在调研的过程中与不少村民成为了微信好友,直到现在还保持联系。


A89AE


除了调研,进行作品的撰写也是一个需要耐心细细打磨的过程。团队成员最先准备的是书稿,最开始的他们尚未经历过学术研究的“酸楚”,但当他们在键盘上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敲击后只留下一行字时,才深切感知到自己要学习钻研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于是,团队建立起监督小组,2-3个人每天约在一起共同努力。刚开学的那段时间,教四楼在11:00之后无法给电脑充电,他们在洗衣房进行书稿的撰写,美其名曰为“借电”。

悄然发生改变的,还有他们对待事物的心态。团队成员也曾经历过“自我怀疑”的阶段,一遍又一遍梳理项目的思路,又否定之前的结果重新开始。但通过寻求指导老师与辅导员老师的意见,他们摆正自己的心态,更多去享受这样一个过程,完善了项目。指导老师曾对他们说,“挑战杯,最大的挑战者其实是你们自己,可以接受项目的不完美,但是一定不要留有遗憾。”这句话让团队成员们重新审视自己,调整自我。

在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创作的过程当中,指导老师周力教授总是予以团队悉心的指导与关怀。在思路陷入僵局时,老师总是能拨云见雾,不厌其烦地为团队进行讲解。每次和老师的约谈,都让他们感到“焕然一新”。

三、心牵民生,情系三农

这一路走来,坚固的革命友谊、不断锻炼的学术思维、精进的PPT技术、应变能力……团队成员收获的不可谓不多,但最打动他们的是一种情怀的传递。多位团队成员表示,作为南农经管的农经学子能有此次机会到真正的乡村去、到扶贫一线去,是一件很幸运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而对于这种情怀到底是什么,团队的负责人漆家宏如此说到,“我大一的时候其实就和麻江有了一段缘分,后来有了这么一个机会其实还是蛮激动的。不管是从老师的口中还是我自己感觉到的,我觉得作为农经学子其实是有一种使命感吧。我们所学的很大一部分是和农村息息相关的,我觉得如果自己不亲自去看看真实状况的话,你是很难体验到书本里所说的理论、所面临的问题,你的思考的东西可能也是‘不接地气’的。”

实践是最有力的话语,这是她相信的,也是团队成员所相信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记录所见、所听、所观、所想,用真实行动践行属于农经人、属于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80B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