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收藏本站
  • |
  • ENGLISH

基层动态

经管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经管院 > 正文

五四·献青春|一场跨越70年的两代经管院“青年”对话

时间:2021-05-07    来源:经管院     作者:      审核:    浏览:

一、寻师者得遇

那是一条幽静地、两侧墙上缀着淡红蔷薇的长巷。倘若朝里迈一步,你或许还能闻到历史积淀的古韵沉香。在这充满历史感的巷子里,住着一位已近九十岁的老教授,也是我们此行采访的主角——郭宗海老师。

郭宗海老师生于1932年,1950年进入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农经系学习,1954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农经系。毕业后即留校在农经系工作,一直从事课程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现已退休二十余年。初见这位老教授,便觉得气质温厚和善,精神奕奕。采访过程中,更能让人感受到教授谈吐之不俗,阅历之丰富,思维之流畅。


2398B6


二、与农经的不解之缘

1954年从南京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毕业的郭老师,见证了南京农学院到南京农业大学的整个历史。谈及当年的状况,郭老师坦言很不容易。

我考进南京大学的时已经有4个年级。当时涉及到'农经系向何处去、要不要办,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当时的南京大学农经系自我们进来以后就停止招生了。”那时,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农经系在校生纷纷选择放弃学业,有的换了专业、有的直接工作了,直到1954年,30人的班级只剩下3人毕业,而郭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他与我们话往昔,悠长的岁月以及其中的艰辛,在他的讲述中全然转化成如今的泰然自若。但在那时,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可能随着不同的抉择,就此改写。有勇气另辟新路值得人们钦佩,但有勇气坚守三农科研事业并为之奉献青春,更值得我们尊敬。

三、服务三农,我们的根本

郭宗海老师自言已脱离农经教学、科研生涯二十多载,但提到三农问题时还是表现出十分关注,在采访中也是多次提到自己对于农经专业的思考。而当被问及“农经专业对于未来的农村、三农问题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和价值”时,老人家毫不犹豫地回答:“培养人才”。


2398B6


谈话中,对于个人这一块,郭老师其实讲的不多。但一提到过去的教学活动和农经系以及学院的历史,他讲得格外投入。在最艰难的年代,他与系里的师生们一边教书一边劳动,不曾有过懈怠。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他沉静的眼中闪烁着专注的光彩。

尽管没有解释为何当年专业不被看好时他依旧选择留下,但透过他朴素的外表,我们能看见,他身为师者拥有的一颗奉献、坚守的心。他和那个年代一起走过来的农经系长者一样,脚踏实地干事,默默无闻奉献......

四、寄语农经青年学子

谈话的最后,郭宗海老师有两句话送给青年学生:“服务三农多实践,振兴乡村献青春。”寥寥数言,却弥足珍贵。无数奋斗在这一行业的先辈,他们朴素真挚的期待,浸满汗水的劳动,漫长岁月里对于信念的坚守,这一刻仿佛能穿透时间的阻隔,抵达我们身边。而我们当代青年一代能做的,便是从他们手中接过这支承载信念与担当的接力棒,义无反顾地向未来奔去。

五、留一个问题

我们问郭老师:“您在南农度过了70余年,经历了学科初期调整、学科的前路迷茫、学科的重整旗鼓、学科的发展壮大等,您认为的百年农经精神是什么?”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低头笑了笑:“这个我还要好好想一想......”

就这样,我们约定了下一次的视频拍摄之约......


FC7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