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学生学术能力、拓宽个人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与国际交流能力,8月10—17日,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金善宝书院)本科生在梁鑫源副教授带领下,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8天沉浸式访学。项目以“社会科学下的学术论文写作”为主线,通过5天高密度课程、2次文化参访、1场跨国小组展示,完成“文献检索、学术语言、诚信规范、成果输出”的闭环训练,并深度体验“花园城市”的多元治理理念。
一、学术干货
访学的核心,是一场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系统修炼。五天课程,如同一把把钥匙,为同学打开了学术世界的大门。

01:文献检索:从“关键词”到“学术追踪”
8月11日下午,《学术文体的特征与可信学术资源的查找》讲座拉开序幕。授课讲师深入浅出地剖析“学术文本(Academic Genres)”与大众文本的本质差异——学术写作不是随性表达,而是基于严谨证据的理性论证。 最令人振奋的,是NTU线上图书馆资源的“实操演示”。从JSTOR、Web of Science等权威数据库,到谷歌学术的高效检索技巧,讲师一步步教学生摆脱“单一关键词搜索”的惯性,学会用“主题聚类”“文献追溯”的方法,追踪某一领域的前沿动态。有同学感慨:“原来文献检索不是‘碰运气’,而是一套可习得的系统方法,这简直是追踪学术前沿的‘金钥匙’!”




02:学术语言:一场“精准表达”的蜕变
次日的《学术语言与日常语言》工作坊,像一场“语言变形记”。讲师用大量对比例句,清晰勾勒出学术写作的三大核心:精准(Precision)——拒绝模糊表述,用数据、专业术语锚定意思;形式(Formality)——摒弃口语化、情绪化表达,追求客观理性;客观(Objectivity)——避免主观臆断,让“论证”而非“个人观点”说话。同学现场进行了“口语转学术”的实战练习:把“这个研究特别重要”转化为“该研究在XX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过程虽难,却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优秀的学术写作,是将模糊的思想“翻译”成清晰、严谨论证的艰难修炼。
03:学术诚信:守住科研的“红线”
《避免抄袭——摘要、转述、引用与参考文献》课程,是让所有人“绷紧神经”的一课。讲师不仅讲解“释义(Paraphrasing)、直接引用(Quoting)、引述动词(Reporting Verbs)”的具体技巧,更结合NTU当时热议的“AI生成虚假引用零分事件”展开讨论。案例中,AI生成的文献看似规范,却在DOI、页码、作者拼写处暗藏“微妙错误”;而NTU的规定斩钉截铁:若直接使用AI写作却不加改动,视为学术不端。一位同学分享:“这让我明白,AI是‘放大镜’,不是‘遮羞布’——哪怕论文内容再精彩,一个引用不属实的细节,就能推翻所有努力。”这一刻,“学术诚信”不再是书本上的口号,而是科研人必须守住的红线。
04:论文结构:搭建思想的“骨架”
8月14日的《聚焦论文——议论文的目的与结构》,为我们勾勒出论文的“宏观蓝图”。讲师以经典“五段式”结构为例,深入讲解如何构建清晰有力的 thesis statement(核心论点),以及如何让每一个段落都服务于核心论证,形成逻辑自洽的整体。“好论文就像一座建筑,结构决定了它的稳固与宏伟。”课后,有同学看着自己的论文大纲,终于明白过去“想到哪写到哪”的问题出在哪——缺少了“骨架”的支撑,思想便成了散沙。

05:结业展示:把知识熔铸成火花
8月15日下午,小组展示与结业典礼将课程推向高潮。各小组围绕“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AI对就业的影响”等社会议题,运用一周所学进行学术报告。跨文化协作的火花四溅: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互补思路,不同国籍的组员碰撞视角。当小组成员在讲台上自信从容地汇报,精彩展现个人风采时,一周来熬夜研讨的疲惫、反复打磨的焦灼,都化作了收获的喜悦与自豪。这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一次“学术共同体”的深度体验。


二、文化参访
01:NTU校园:一座“学术乌托邦”
漫步NTU校园,与其说在参观大学,不如说在体验一座面向未来的“学术乌托邦”。标志性建筑“The Hive(蜂巢)”,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教学空间的想象:没有传统教室的封闭与刻板,取而代之的是开放、通透的“无柱”空间,环绕而上的阶梯教室像蜂巢的纹路,天然促进着师生、小组间的互动与思想碰撞——这不正是“蜂群协作”的现代教育理念吗?

校园规划更将“自然与科技融合”发挥到极致:穿梭在各学院间,满眼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植被,现代化玻璃幕墙大楼巧妙依山就势,掩映在绿意中;甚至能偶遇悠然自得的野生水獭家族——这生动一幕,让我们深切感受到NTU对生态保护的极致追求。

02:城市参访:从历史深处到未来前沿
项目精心安排的文化参访,让我们从学术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图景。在亚洲文明博物馆,唐代沉船文物静静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繁荣;“娘惹文化”展区里,中华文化与马来文化融合的精美服饰、器物,让我们震撼于“文明交融催生的独特美学”。一位同学感慨:“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基石,原来深植于这样深厚的历史底蕴中。”

市区重建局(URA)的参观,则让我们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成长奇迹”。巨大的城市规划模型里,“卫星镇”模式、白色地块(预留发展空间)、遗产保护等理念清晰可见。很难想象,这个如今的“花园城市标杆”,曾是一个仅719平方公里、79%人口蜗居贫民窟的小岛。这种在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公众参与、绿色可持续”的长远规划,让我们由衷赞叹。

日常生活里,牛车水的华人商铺、小印度的斑斓街区、克拉码头的浪漫夜生活……不同种族、宗教文化和谐共生,地铁巴士内的井然有序,樟宜机场“星空瀑布”的梦幻震撼……新加坡把“现代化与自然生态”“多元文化与社会秩序”的平衡做到了极致。
三、总结感悟
短短八天,同学们在“学术论文写作”的系统训练中完成了从“检索—阅读—表达—规范—输出”的完整闭环,也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新加坡切身感受到“和而不同”的社会治理智慧。大家带回的不仅是一份结业证书和一张小组展示奖状,更是对未来科研道路的清晰坐标:如何提出真问题、如何做严谨论证、如何以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土地故事。
此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活动,是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学院)“通识教育国际化课程”的重点项目。学院长期依托“金善宝书院”平台,将海外名校短期课程嵌入本科培养方案,实现“访学—学分—成果”三位一体认定。近五年,学院已与美国、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多所世界名校合作举办冬夏访学、联合毕设、线上国际工作坊等项目,逐步形成“人人有国际经历、组组有海外成果”的示范效应。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扩大“一带一路”沿线与欧美顶尖高校合作网络,打造“土地与治理”国际化微专业,为培养“知中国、晓世界、善治理”的新文科人才贡献南农公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