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管院暑期社会实践 | 一园牵动万家共建,青禾破土邻舍同心
为响应国家“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号召,公共管理学院“绿邻筑梦”实践团在院专职团干部许悦的带领和姜朋辉、翁达来老师的指导下,于今夏深入江宁区淳化街道土桥社区,开展为期10天的社区共享花园改造专项行动。团队以“共享花园+平台赋能”双轨模式,通过科学调研、协同设计、平台搭建三大阶段,探索青年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为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提供南农方案。
一、启程:共绘花园蓝图
8月4日,实践团全体成员满怀热忱前往江宁区淳化街道土桥社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团队与代表陆老师进行了深入座谈。陆老师介绍,小区中老人和小孩占比较高,迫切需要一个互动性强、功能完善的共享花园空间。随后,团队成员深入小区实地勘察,详细记录了中心广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此精心设计了关于共享花园功能需求的问卷,为次日调研做好充分准备。此次走访不仅明确了共享花园的设计范围,更拉近了团队与社区的距离。


二、走进社区:倾听居民心声
8月6日傍晚,团队进入鑫源佳苑小区,分组开展问卷发放和访谈工作。成员们挨家挨户敲门,耐心讲解问卷内容;针对老人采用一对一访谈形式记录其建议。同时,在小区广场和休闲区随机采访更多居民,确保调研样本的多样性。夜幕降临时,团队已收集到宝贵的数据,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调研数据到手后,团队分成两支小分队同步推进工作。
三、数字化赋能: 平台探索与方案构建
“筑梦”小分队与中国电信公司工作人员深入商讨名为“数字乡村”的共建平台,并上门向老人们进行推广,让他们感受到现代化设备和信息化平台带来的好处。后几日奔赴西城社区、科宁社区和栖霞区马群社区等,向工作人员请教他们社区内使用的信息化平台的基本功能模块、运行流程以及使用反馈情况等,分析其优缺点并结合土桥社区的基本情况形成了初步报告。


针对土桥社区作为农村化社区存在的老龄化程度高、无物业、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等现实阻碍,团队建议从“适配性改造、熟人社会赋能、资源轻量化整合”三个核心方向入手,结合社区既有优势(如积分机制、电信合作基础),制定贴合农村实际的解决方案。
针对“老龄化程度高”的问题:
1.操作极简化改造:联合中国电信,将现有公众号入口简化为“一键直达”;开发独立小程序而非嵌套在公众号内,首页仅保留3-4个核心功能,字体放大、图标用老人熟悉的符号,并设置“语音导航”功能。
2. 线下“双辅助”机制:在老人常去的场所设置“数字代办点”,安排志愿者帮助老人操作平台,并同步登记纸质台账,避免老人因“不会用”被边缘化。


四、园艺区焕新: 创新设计与功能落地
与此同时,“绿邻”小分队从问卷中获取的数据显示,参与动力薄弱(35.7%居民几乎不使用广场)、设施功能错位(39.3%居民强烈要求增加休憩设施)、生态维护困境(69.6%居民反映虫害与绿化杂乱)等问题。基于分析结果,团队以“居民小花园+乘凉社交长廊”破局,将共享、可持续的理念与居民实际需求深度捆绑,打造全龄共治式花园社区。

整体的设计思路中,首先增加了桌椅和照明设备,成为居民聊天休息、进行棋牌活动的场所,也可以成为小型“居民议事厅”。其次,我们发现居民对于“亲子园艺活动”呼声很高,同时呼应了共享花园的主题,于是创新设计了园艺区作为居民的园艺课堂。


为解决参与度低、秩序维护等问题,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完备的活动方案。前期以儿童彩绘活动预热,拉近与居民间的距离;活动正式开展后,居民认养花架中的盆景并挂牌;后续以线上微信交流群的形式,鼓励大家定期晒图、交流养护知识,结合积分奖励制度带动大家的积极性,久久为功。



五、成果汇报: 方案落地获社区认可
8月12日,团队线上线下结合向土桥社区汇报初步成果。“绿邻”小分队展示了共享花园设计图,“筑梦”小分队分享了平台优化方案。社区工作人员从实用性角度提出建议,团队认真记录并融入方案。经过多轮打磨,团队完善了共享花园方案,并完成了一份详细周全的方案书,着力解决居民参与动力弱、活动设计单一等问题。

两日后,实践团在土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向领导汇报最终成果。“绿邻”小分队用SU模型和方案书,详细展示共享花园的设计特色和实施步骤;而“筑梦”小分队则汇报平台推广策略,借鉴科宁街道经验优化了积分制功能。社区秦副书记高度认可团队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双方合影留念,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结语:青春力量,筑梦社区
从调研到设计,再到方案落地,“绿邻筑梦”实践团以专业知识和青年热情,为土桥社区注入了新活力。共享花园不仅提升了环境美感,更通过数字化平台激活了居民共建意识。未来,团队将继续跟踪项目实施,助力社区治理现代化。此次实践之旅,是公管学子实践精神的生动诠释——我们用脚步丈量社区,用智慧点亮生活。
绿邻筑梦,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