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20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在这个“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三月,我们趁“建党百年”之契机、传雷锋奉献之精神,开展了“建党百年江山红,变废为宝神州绿”垃圾分类志愿行活动。本次活动有将近五百位同学参加,他们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学习到了更多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而且于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弘扬了雷锋的志愿精神,意义深远。
自3月11起,参加活动的三百多位同学坚持每日对自己及宿舍的垃圾进行分类。于平时的我们而言,“垃圾分类”是一个离我们尚为遥远的名词——我们深知它对贯彻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及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深远意义,却并未在宿舍生活中付诸行动。
借此雷锋月垃圾回收活动的契机,参赛者们坚持每日完成宿舍垃圾分类,并拍下照片进行打卡,表达自己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祝愿。七天的打卡并不漫长,却需要每日的勤恳和坚持,“七日打卡”表达的正是“变废为宝不能三分钟热度”,“积水方可成渊”这一信念。
参加者前往垃圾分类回收站投放垃圾
参加者垃圾分类的成果展示
每天在小程序上打卡
3月17日下午,在初春“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滤镜中,志服部迎着蒙蒙细雨,支起了“人文学院雷锋月垃圾回收活动”的摊位,迎接参与者们的到来。
志服部的成员为活动做准备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垃圾分类知识测试”、“垃圾分类建言献策”、“可回收垃圾集中回收”。参与者们将获得奖品与人文学院精心设计的主题书签。
为本次活动定制的书签
面对提供的三类垃圾分类知识测试,同学们通过答题,检测了自己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丰富了自己对垃圾分类的知识、加深了对它的理解。面对这些知识检测,参与者们或是胸有成竹,得到满分的成绩;或是苦苦思索,认识到自己对其认识的不足。垃圾分类回收,看似简单,却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才得以顺利进行。
提及对于校园垃圾分类的愿景或意见建议,参与者们显然有话可讲。一张张薄薄的小纸片,参与者们赋予它的却是从自己的校园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心里话,或是对美丽中国与校园垃圾分类最为朴实真挚的祝愿。厚厚的一沓便利贴,承载的或是大家对宿管阿姨日日分拣垃圾的心疼和体谅,抑或是对电池等有害垃圾未能严格妥善处置的担忧……参与者们对于校园环境的责任心与归属感可见一斑。
小雨虽很快停住,阴沉沉的天气和地上的积水仍暗示着天公不作美。尽管如此,参与者们仍怀抱热忱,将宿舍的可回收垃圾搬至摊位,供志服部进行称重和收集。三公斤、五公斤、六公斤……并不惊人的数字,却蕴含着参与者们收集可回收垃圾的耐心、助力垃圾分类的诚心。
傍晚时分,人文学院雷锋月志愿活动圆满结束。三百多位参与者的线上垃圾分类打卡与一百多位线下摆摊活动的参与者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的传承与环保理念的贯彻。活动的结束,并非校园垃圾分类的终结,我们将始终记得在这个细雨朦朦的三月、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时节活动参与者们的身影,它理应成为我们在面对垃圾分类时的一枚英雄像章,让我们铭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秉持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校园,助力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