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月前,我和研支团的小伙伴们乘坐高铁、大巴、农村客运汽车中转5次后辗转踏上了贵州这片热土,在麻江县龙山中学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如今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我将从龙山中学“毕业”。回头望去,许许多多的“小确幸”充满了我的支教生活。
南京农业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张文文
三尺讲台,书写粉笔上的青春
在龙山中学,我教授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政治)以及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之初,两个不同年级与学科的授课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临时增加的七年级政治。政治教学经验的缺乏,七年级学生的调皮……一开始着实让我手足无措。走上讲台几次后,我终于找到了对课堂的掌控感。兴奋与恐惧褪去,留下的只有站稳讲台、教书育人的踏实与平静。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师,我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因此我在学生们心中便少了些“威严”:他们不怕我,经常在课堂上吵吵闹闹,个别学生还故意以破坏课堂纪律的方式引起我的关注。在我生气时,他们小心翼翼地来到办公室塞给我一根棒棒糖表示道歉。“小张老师,不要生气了好不好,我不捣乱了。”听到孩子们真诚的话语,我心里的气一下消散了。
给学生们上政治课
大山深处乡镇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再加上我教学经验不足,第一次的月考成绩给了我沉重一击。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我一直在积极探索适合我与学生的教学模式。我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备课之余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虚心向学校的老教师请教。终于,在我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两个班的成绩位居年级前列。看到考试成绩分析结果的那一刻,我无比感动,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酸甜苦辣:33位学生的副班主任
组织学生阅读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的生活,与他们打成一片。新学期开始后,我自告奋勇担任了八(1)班的副班主任,品尝到了“班主任的滋味”。最先与学生熟起来的契机是学校举办的“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青春歌会活动。“五音不全”的我带着学生们选歌、定歌、排练。排练时个别学生调皮捣蛋的行为一度让我上火。在我一遍一遍耐心的排练指导中,学生们收起了调皮,认真地投入到练习中,最终八(1)班在合唱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与学生们一起包粽子
熟起来后学生们在我面前不再那么拘谨,开始打开心门与我分享他们的生活。端午节前夕我与学生们一起包了粽子,感受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碰撞。“老师,我要送你一个东西,不许嫌它丑”,听说江苏这边端午节有系五彩绳的习俗,一个学生用毛线给我编了一个双色的“五彩绳”,亲手系在了我的手腕上。“老师,你要不要灰包,我给你一个”,知道我们那里没有灰粽(包的时候掺进了草木灰),端午假期后特意给我带了一个让我尝尝。孩子们的纯粹与善意过滤掉了酸、苦、辣,使得我的班主任生活只剩下了甜味。
青春黔行,培育耕耘梦想的 “小禾苗”
在龙山镇,我不仅是教政史的张老师、八(1)班33位学生的副班主任,还是87株“小禾苗”的大姐姐。作为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起的公益助学项目——“禾苗”助学成长计划的麻江县龙山镇负责人,我努力在学生与社会爱心人士之间架起“连心桥”,为龙山中学、龙山小学、河坝小学、龙山幼儿园共87名贫困儿童寻找到了资助人,筹集、发放“禾苗”助学金57000余元。
与学生上山挖竹笋
教课之余,我常常走进教室、走进宿舍与这些“小禾苗”们谈心,得知他们大部分人一直生长在贵州,甚至还有从未走出过黔东南州的。我在服务地组织开展了多场书信传递和朋辈交流活动,以信纸为媒介、以屏幕为“眼睛”,带领学生们跳出大山,领略多元世界的精彩。
初次组织孩子们与南京农业大学、新疆巩留高级中学的学长学姐们通信时,我原本担心参与的人数不会很多,没想到大家的热情非常高,我收到了整整一箱来自南京和新疆的书信,每个信封都被塞得鼓鼓的。孩子们的回信也写得特别认真。他们在五线谱信纸上画画,还夹入了许多贵州风景照片。一封书信,三地情谊,谱写了一首爱与志愿之歌。在与一位英国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交流时,孩子们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争先恐后用夹杂着中文的英语向英国小哥介绍贵州的民俗风情,询问英国的生活习惯。在孩子们对大山之外的世界满怀憧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支教工作的意义。
转眼到了即将分别的时候,过往11个月的支教生活如电影一般一帧帧地在我眼前播放,每一帧都让我无比不舍。一个月后我就会离开这片热土,告别这里的孩子,也告别“小张老师”的身份。“小张老师,你以后还会回来看我们吗?”“会的!一定会的!”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我回答得非常坚决。
(作者简介:张文文,我校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现服务于贵州省麻江县龙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