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收藏本站
  • |
  • ENGLISH

基层动态

资环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资环院 > 正文

厚土学堂|“说土话壤”,师生畅谈“土”味思政

时间:2023-03-24    来源:资环院     作者:李昕阳      审核:    浏览:

斜风丝雨傍落花,闲啜清茗恰春泥。3月22日下午,资环学院第一期“厚土学堂”开讲,潘根兴和同学们围绕着“说土话壤”的话题,展开了一次哲学与土壤学之间的思维碰撞,师生畅谈“土”味。



课堂一开始,潘根兴首先抛出一个问题:资环学院的众多科学研究中,哪些个关键词被提及得较多?“农田污染减排”,“碳达峰”…同学们纷纷给出了自己心中不同的答案。当同学们回答道“土壤健康”这个答案,正切合了今天的主题。

“土壤健康”是资环学院科学研究内容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那么什么是土壤健康呢?我们怎么来衡量土壤的健康程度?潘根兴讲到,在探求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形而上学”四个字回答。

形而上,是要探究土壤背后的科学认识;形而下,则是要思考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运用到土壤治理中,找到土壤健康问题的最优解,而“学”即为科学。土壤在一定时间与空间上,持续稳定地发挥它保水过滤、固碳减排等各项功能的过程就是土壤健康。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归根结底都要扎根土壤。知行合一、形而上学方能止于至善。

紧接着,潘根兴提出了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土与壤。“土”与“壤”作为经常一起出现的两个词语,它们略有差异而又密不可分。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潘根兴从《诗经》中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开始引入,带领大家深入解开土与壤的奥秘。

“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一个大的整体,而壤则是作物耕种、根系扎根的肥沃质地,壤是土的一部分。”潘根兴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点头,“如果我们将脚下的大地做一个剖面,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层截然不同的质地:柔土和刚土。柔土浮于地表,历经植物根系的耕耘。刚土位于柔土之下,质地坚硬,是生物大军鲜有探索的地方。”至此,关于“土”与“壤”区别的答案上,同学们都了然于心。



“其实啊,把土壤学学深了之后,就会发现它和哲学有很大的关系。”潘根兴一席话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

土壤是由一个个团聚体组成的,它们可以不断被培养、提升,形成最终的“厚土”。大自然孕育出了土壤,创造了土壤中的团聚体。他们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拥有了与自然抗衡的伟大的力量。

土壤中的孔隙则又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潘根兴提到:“大自然为土壤创造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孔隙。”孔隙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及必需的营养物质,并且在微生物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提供了快捷的通道。“不仅人类拥有5G,微生物也可以利用专属于自己的信息高速路。”孔隙中的微生物以及它包含的有机质的种类,从简单到复杂;孔隙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脆弱到强大。它的自我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都拥有着相同的规律:不断运动,不断发展,自我进化。



在此次沙龙的尾声,有同学提出了应该学习并运用怎样的土壤学的问题。对此,潘根兴一语中的,谈到土壤学不仅是一门实践科学,更是一门感悟科学。土壤学最重要的就是“nature based solutions”。“在解决土壤问题的方法上,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而应该大胆创新。要重新认识生命的土壤条件,弄清楚‘soil of life’,认识生命对于土壤的作用,以及土壤中生命的生存规律。”学习就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的过程。

在热烈的掌声中,我们结束了本次“厚土学堂”。我们俯下身,从一块土中窥见星辰大海;我们抬起头,肩上扛负的是对这片土地的责任。一直以来,资环学院以建设师生共同体为目标,深入推动科教融合。未来学院会为师生搭建更多沟通桥梁,以“师”会友,扎根于新时代的土壤之中,栽培学术厚土,构建学术文化,为人才培养赋予新生力量。期待我们在下一场“厚土学堂”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