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农民的保障,也是国家的保障,守护耕地健康是乡村振兴、解决三农的问题的重要一环,更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一片青苗,一季丰收,一抹惬意,一种精神;一路欢喜,一生知己,一道收获,一杆辛劳。盛夏流金,来六合踏青穿田嗅芬芳泥土,去画中“看海”吹风感曲径通幽。7月18日,资环学院“宁”望乡土,畅“响”未来实践团队在李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南京六合艾津稻园,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的号召,聚焦“三农”问题,着力解决土壤、粮食安全等痛点问题,致力于农村耕地质量提升。以此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了一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精心选题 认真筹备
耕地状况是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决定因素,《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其中,—至三等、四至六等和七至十等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46.81%和21.95%,而江苏省内的耕地更是鲜少为一等。公众对耕地修复认识有限,目前农田土壤修复领域仍存在较大缺口和市场空白。因此,团队选定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作为目标,投身农田,通过采样、调研、施用修复剂等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考察当地土壤质量,进行农田治理与修复。力求“寻根问诊”,守护当地土壤安全、粮食安全,从生态恢复方面助力乡村振兴。
为保证本次实践的效果,组队时强调专业互补,团队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学国家重点学科的背景,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优势,通过土壤学、植物营养、资源环境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评估,以保证本次实践活动的全面性与合理性。
走近稻田 调研新貌
参观调研是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团队成员第一站来到千亩艾津稻园。
“以技术人员的‘文化力量’为土壤内涵注入‘精神动能’,以研发产品的‘环保力量’为土壤健康注入‘生态动能’,以智慧农业的‘数字力量’为土壤活力注入‘创新动能’。”李真老师首先强调了从土壤修复着手为乡村长远发展注入澎湃活力的重要作用,以有力推进乡村振兴。
参观过程中,艾津农场负责人李志杰老师讲解了重点打造的优质水稻三产融合产学研示范基地项目,介绍了乳酸地膜、稻麦智能化机械设备、稻米生产研发专利及“农业4.0”技术、农机作业智慧管理平台,讲述了稻田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规划。同学们真切见到了以“艾津欧标”为品牌的优质功能性稻米的种植,从育种、施肥、栽培到收割、储藏等全过程详细了解目前国内稻米生产的最高标准之一的“艾津标准体系”。
随后同学们就农田土壤状况、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农药和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疑问,李志杰老师给出详细解答并展开研讨。李老师非常欣赏团队提出的关于提升土地生态效益发展的问题与建议,对本次的实践活动予以充分肯定。
取样分析 探寻“粮”策
六合区位于南京市北部,地貌大部分为丘陵。近年该地区出现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土壤快速逆向演变和土地资源减少与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基础地力下降;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土壤污染趋势扩大及土壤生物指标变化异常等。
针对以上问题,团队于下午来到三友湖山庄,就田间日常管理以及土壤状况展开实地取样。分别对两片田地采用五点法采样。
团队首先用无人机航拍农场区块图,结合水印相机的定位信息,利用app精准选定采样点,采集土样于封口袋中密封送回学校检测。
土样于实验室测定pH值、总磷、总氮、速效磷、有机碳、磷转运酶活、微生物丰度等指标。
部分实践成果展示
队徽
宣传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