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创新促发展,南农学子企业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总目标。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启乡村行,访寻产业兴”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号召,以实地调研的方式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李巷村积极探索企业助力乡村发展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群众,通过采访食品研究、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领悟食品行业各环节的进步与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从而结合专业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助力乡村长足发展。
调研团通过走访对口帮扶优秀案例——李巷村村委会,了解到当地“红色基地+绿色农业”的发展新模式使得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红色李巷田园餐厅。调研团在采访餐厅老板和村民中得知,餐厅口味佳、求创新,受到众多好评。在采访中,团队深刻领悟了对口帮扶、自主创新以及“绿色农业+红色旅游+生态休闲游”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三农”政策的实施也助力李巷村发展为全国旅游乡村重点村镇,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随后,团队成员采访了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东楼乡党委书记周玉田,周书记常年奋战于乡村一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他的身影。周书记剖析了农业农村发展较为普遍的问题和形势,并表示食品行业是当今三农问题中发展较普遍且有优势的产业,食品行业作为轻工业,有着多种优势,在农村落户难度较低,十分契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调研团前往全国各地针对“三农”问题及乡村振兴开展实践调研,并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对食品研究、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进行实地采访。
针对食品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环节,调研团采访了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单锴老师。单老师表示,现阶段的食品研究工作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解决吃饭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耕地,而要在观念上从先前的“向耕地资源要食物”转变为“向国土空间、水域和海洋要食物”,也要从全球视野审视我国的粮食与食物供给。观念的转变为团队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扶贫不再单纯依靠种植农作物,也可以有水产品、山珍类特产的培养,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条件,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能。
针对食品生产环节,调研团采访了农民这一群体。随着“三农”政策的落实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改善;医疗保险、绿色农业等政策在不断完善;各类扶贫产业也逐渐兴起,并且其生产的特色农产品也在通过直播这种新兴方式出售。这些崭新的产业给当地农户的生活带来了不晓得改善。只有主动探索、主动向前,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而针对食品销售环节,调研团采访了食品销售人员。通过调研,调研团深入了解了食品餐饮行业的运作方式,以及商家对“三农”政策、乡村振兴的认识情况。据悉,多家餐饮企业与农村农民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随着餐饮行业预制菜的兴起,稳定可靠的农产品对于餐饮企业愈发重要,而农户能为餐饮企业供应大量新鲜、优质的农产品,满足餐饮企业的需求,由此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活动,团队了解了企业对口帮扶李巷村乡村振兴的新型成功发展模式,同时团队成员切身了解并感悟到农产品的原料端、加工端及销售端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未来,食品学子将以自身所学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运用到乡村产业振兴中去,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