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6日,我院“微圾分·青山薪火”垃圾分类调研团的足迹遍及南京市玄武区香林寺沟、龙蟠路垃圾中转站、紫金山一沟。团队成员联合“微光聚”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俯身河岸、探秘引擎、对话居民,以微光燃梦的热忱,探索水环境共治良方,揭秘城市垃圾处理的绿色心跳。
一、香林寺沟:河岸清眸,听见水与人的对话
首站启程香林寺沟。成员们沿河堤开启地毯式寻踪,清理散落的塑料瓶、烟蒂;仔细观察水体状况,为水质做“望闻问切”;更与沿岸居民深入交流,倾听他们的讲述。这堂生动的田野课,在躬身力行与社情收集中,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队员们沿河清理垃圾,观察水质
二、龙蟠路中转站:揭开城市“绿中枢”的运转密码
同日,团队在玄武区城管局吕超宸主任、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朱军老师等的指导下,走进城市环卫体系的“核心引擎”——龙蟠路垃圾中转站。成员们亲历垃圾卸料、压实、装箱的震撼之旅,近距离感受庞大设备如何将废物“瘦身打包”。中转站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异味锁闭技术与污水收集系统,这是一个日均处理40吨的中枢如何高效运转的关键。这不再仅是参观,而是一次对城市“静脉”如何实现绿色跃迁的深度解码。


队员们参观垃圾处理设备
三、紫金山一沟:指尖梳净“绿肺”伤痕,播撒环保“心”种子
带着前两站的思考,在锁金村街道的组织下,“青山薪火”汇入紫金山一沟。河道旁,成员们仔细巡查,沿途捡拾垃圾。锁一社区的院落里,队员们作为环保宣讲员,向聚集的居民分享“水密码”、传授“分类诀”。一本手册、几幅图解、真诚对话,环保的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悄然生根。这一次,清洁行动与社区宣教同频共振,更为后续孕育更具特色的“绿”实践埋下伏笔。


队员们在河岸边清理垃圾
四、步履未停:微光聚火,书写“绿”篇章
此刻,“微圾分·青山薪火”团队正紧锣密鼓拆解三站实地考察的丰富样本——从河岸拾取的垃圾“证据”,到居民口中流淌的“活水经”,再到中枢站里轰鸣的“减废术”。基于这些一手洞察,团队正精心筹划更具靶向性的社区环保行动脚本,将近期的实践积淀,融入一条“生态守护+精神传承”的双螺旋实践新路径,探寻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生命力的特色表达,让微光汇聚的薪火,继续点亮清澈河湾,脉动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