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经济与生态保护理念相结合的儿童启蒙教育,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苗启蒙实践团”于暑期社会实践第二周持续深耕,以“青穗经济童趣营,绿境生态启蒙行”为指引,将“学知识”的扎实与“厚情怀”的温热紧密交织。团队通过文化传承、爱国教育、艺术素养、文明生活等多元模块,结合手工实践、产业探访、生态科普等形式,为乡村儿童打造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启蒙教育盛宴,播下知农爱农的种子,同时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青苗启蒙实践团

指导老师:杨瑞萌
团队成员:胡雨婷,黄玥宁,程子彦,凌子峻,倪静萱,谭雅文,童牧汐,张菡一,张书锦,赵一潞
“童”你一起 “经”彩一夏志愿服务队

指导老师:杨瑞萌
团队成员:孙慧瑾,胡雨婷,黄玥宁,程子彦,李炳臻,凌子峻,刘梦,马静怡,倪静萱,谭雅文,宋莹莹,孙可欣,汤闵芮,童牧汐,夏天悦,张菡一,张书锦,张妍,赵一潞,朱怡宁
一、前期准备:巧思焕新篇,课程“趣”先行
为让课程更贴合乡村儿童的认知习惯,团队在第二周活动启动前,围绕“趣味化、互动性”做了充分的准备。结合第一周的教学反馈,团队优化了互动形式,增加手工实践与情景模拟的比重,提升课程的趣味性与参与感。例如,在非遗文化课程中,团队提前收集植物叶片、准备拓染工具;在“不倒翁”手工课中,精心准备瓶盖、黄豆等材料,确保每位孩子都能动手实践。此外,团队还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需求,调整了讲解方式,用更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演示帮助他们理解知识,让课程既“有料”又“有趣”。
二、活动进行:多元课堂趣开花,知识实践共生长
第二周(7月14日-7月18日),青苗实践团紧扣乡村儿童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以文化传承、生态启蒙、艺术素养为核心板块,构建层次丰富、互动性强的课程体系。
文化传承板块以“非遗活化”为主线,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学习场景。在“植物拓染”课程中,队员通过讲解扎染、蜡染等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引导孩子们理解草木染的环保理念,并通过敲打叶片、拓印图案的实践,将“绿色传承”的种子植入童心;“古诗里的智慧”课堂以《咏不倒翁》诗词鉴赏为引,结合不倒翁手工制作,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与动手实践中,感悟“坚韧不拔”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融入高淳陶瓷非遗技艺的案例,展现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共生关系。

非遗印染讲解

植物印染体验
生态启蒙板块以“绿色行动”为纽带,连接科学认知与乡土情怀。“低碳生活小卫士”课程通过动画情景模拟,带领孩子们探讨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等议题,并以“环保承诺卡”的形式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星空下的家乡”天文课堂从太阳系行星延伸到乡村夜空观察,激发科学兴趣的同时,引导孩子们思考生态保护与家乡发展的关联;“我心中的美丽乡村”创作环节,结合固城湖大闸蟹产业链的案例,让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乡村图景,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孩子们绘制心中的美丽乡村
艺术素养板块以“情感共鸣”为支点, 进行审美培养与生命教育。“创意不倒翁”手工课将物理学原理与艺术创作结合,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既探索重心平衡的奥秘,又体会“永不言倒”的积极心态;电影《心灵奇旅》赏析课通过主人公追寻生命意义的故事情节,引发孩子们对梦想、价值的思考,辅以“我的心灵图画”创作,用色彩与线条表达内心情感。
团队全程践行“做中学”理念,通过非遗体验、科学实验、集体创作等沉浸式活动,将知识传授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能力提升。课堂既有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又有生态理念的现代诠释,更不乏艺术表达的个性绽放,形成文化厚度、生态广度与情感温度并重的教育实践新范式。
三、未来展望:童心向远趣探索,课程升级再出发
第二周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教育启蒙+产业生态融合”模式的可行性。接下来,青苗启蒙实践团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拓展教学形式,如引入更多本土产业案例、增加户外实践环节等,让课程更“接地气”。同时,团队将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助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
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青苗启蒙实践团将秉持初心,以“青穗”滋养童心,以“绿境”启迪智慧,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