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天气晴好,我们参观了法养寺集落营农组织,下午虽然小雨绵绵,但同学们的热情高涨,我们前往新农民研修组织进行了参观学习。
在滋贺县,通过创始人的讲述,我们了解到在满足集落营农组织建立的前提背景下,即农户为兼业且水田基础整备事业已经完成,22户农民建成了法养寺营农合作组织,合资购买农业大型机械,现如今农机已更新至第三代,由3人主要运营,种植作物也在进一步扩展,15位初始成员已过世,但组织仍能维持农田管理。在13个集落营农组织中,有7个组织联合合作,即甲良集落营农联合协同组织,合作销售和大型机械合作利用。
现如今大环境的变化带来一些挑战,年轻人对农业不感兴趣,组织难以后继,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退休年龄提高,二是现在贡献合作意识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年轻骨干培养困难,虽然在各农业县都有农业大学,但没钱没经验没土地限制了人才的培养,而集落营农组织则正相反,故组织想把当地大学毕业人才吸引过来,这并非以非营利合作为核心,而是为通过资源整合与人才培养,推动农村发展。

集落营农组织创始人介绍组织历史
下午,我们参观了一家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肩负培养“新农人”重任的农业社,了解了农村人口流失与土地抛荒的问题。
该组织吸引城市中对农业感兴趣但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他们提供为期两年的集中研修:学员在学习期间获得生活费,系统学习农机操作(如考拖拉机执照)、农事技能(如晒稻)、农业经营知识,并深入田间,跟随本地老农学习作物特性和土地经营模式。同时,他们也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理解农村生活习俗。两年的周期也允许基于作物差异进行实践和试错。
为降低新农人创业的高门槛,组织积极协调:通过建立信任帮助学员租借农民土地,并整合政府、农企资源。其更重视人的培养和农业教育本身而非短期商业利润或销售,通过组织学生研学、学员交流分享及市民农事体验活动,着力培养兴趣,建立与农村的长期联系。我们还了解到,该模式则提供了一条路径:为有志青年提供实践沃土与系统指导,助其从“白纸”成长为兼具技能、经营头脑与乡土情怀的新生力量。学员结业后可自主选择留乡、外出或海外发展。

此次参观展示了一种务实、着眼长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教育、深度实践与社会融入,培养新农人做出重要贡献。
7月15日,天气晴朗,用过早餐,我们跟随沈教授乘车前往奈良市。上午的目的地是当地的农协直销所——奈良まほろばキッチン。这里没有大型商超的喧闹,更像一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市集。
直销所的负责人热情接待了我们。他结合ppt、数据和实物,向我们介绍了这个特色销售点:从它最初成立的历史沿革,到现在稳定的销售情况(包括年销售额的大致规模,约17亿日元),再到日常光顾的顾客数量。负责人特别提到这里有相当数量的注册生产会员(主要是本地农户,约1286名),以及他们供应哪些主要的本地农产品,比如新鲜蔬果、加工品等。此外,他还分享了直销所平常会举办哪些活动来吸引顾客和促进交流。

听完介绍,最大的感受是:这个直销所为本地小农户提供了一个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宝贵窗口,实实在在地减少了流通环节,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它也为社区居民带来了新鲜、可信赖的本地食材,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在地生产、在地消费”的良性循环。
7月15日下午,在沈金虎教授引领下,我们乘车抵达奈良市清澄&里粟餐厅,深入探访了这家守护传统农业的独特空间。餐厅主人并非寻常经营者,而是怀着对本土农业遗产的深切热爱与保护自觉,将兴趣转化为守护土地的行动者。他们的核心事业,正是围绕那些原始稀有、市场罕见的农作物品种——这些沉默的绿色宝藏在此获得新生。
清澄&里粟的经营哲学充满匠心独运的智慧。园区内两间餐厅每日仅各接纳十位宾客,以稀缺性创造价值,巧妙平衡了保育使命与商业收益。尤为可贵的是,主人摒弃盲目扩张的诱惑,清醒守护着这份事业的纯粹内核。他们深知,这些古老风味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大规模流通,而在于唤醒舌尖上的文化记忆——所有农产品仅以精心烹制的餐点形式呈现,谢绝任何原料的直接售卖,以此强化食物背后的独特叙事与文化温度。
在日本土地撂荒蔓延的严峻现实中,餐厅主人以一方小小的园圃,为凋敝的田野点亮了希望之灯。其模式的核心意义,正在于为同样面临后继乏人的传统农业困境,开辟了一条可行路径:以精致餐饮赋予传统作物高附加值,激活土地,同时向全社会发出诚挚邀请——期待更多力量加入效仿,共同提升传统农作的经济尊严与存续根基。置身其中,我们真切感受到“风情、感情、人情”如何被精心熬制成一锅浓汤,每一口都传递着日本民众延续农业根脉的炽热信念与不懈实践。

餐厅经营主介绍餐厅经营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