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收藏本站
  • |
  • ENGLISH

基层动态

经管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经管院 > 正文

经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 | 京都访学记四:洞悉保护主义下的全球农业挑战

时间:2025-11-12    来源:经管院     作者:胡彦希、郭清文、曹钱一、戴筠怡      审核:    浏览:

      7月17日,早晨的日本京都已经沐浴在祁园祭的氛围当中,华丽壮观的巨型山鉾组成的队伍开始准备举行神舆渡御出发式。尽管交通略有不便,老师同学们也陆续抵达了京都大学,我们随之迎来在京都大学的最后一课,沈金虎教授以《美国与欧盟农业保护政策介绍》为题,系统梳理了农业保护的核心逻辑与政策演变。

一、祇园祭晨光中的学术终章


1B680


沈教授在介绍农产品供需结构

课上,沈教授提到,美国作为最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业保护政策始于1933年《农业调整法》。WTO成立后,1996年农业法尝试废除传统补贴,转向脱钩的固定直接补贴,后因危机回调;2002年起通过反周期补贴、价格损失补偿(PLC)等变相恢复支持,2018年农业法仍维持保护力度,实质以保险式补贴延续支持;欧盟共通农业政策(CAP)初期依赖进口限制、价格支持和出口补贴,经多次改革,从价格干预转向直接补贴,2003年推行与产量脱钩的单一农场支付,2014年细化为多目标支付,支出向农村发展倾斜,但保护核心未变。WTO乌拉圭回合规则意图推动自由化,虽在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方面作出规定,但执行中存在“肮脏关税化”、补贴转移至绿箱和蓝箱等问题,多哈回合停滞反映深层分歧。这警示我们,农业的结构性矛盾是保护主义的深层驱动力,WTO体制解决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但同时系统性缺陷仍存,规则不公与南北矛盾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摩擦升级。


1E159


介绍美国农业


BCE4


介绍欧盟农业

二、思辨交锋:从日本实践到中日对比

       第二节课上,沈教授对于我们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答疑。针对以往的参观经历,同学们对于日本水产品市场以及农协于农场的运行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文化因素以及具体的营销手段、售卖方法进行了提问。另外一个主题就是中日农业政策对比,同学们和老师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将我们所见到的政策体现的现象回归中国农业本身,探讨相关的经验借鉴。沈教授强调农业保护的本质是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全球治理难题。这场深入的政策解剖,为京都访学画上思辨的句点。


22914


提问环节

三、总结与展望:他山之石,何以攻玉

       最后,刘爱军老师对本次的访学活动进行了总结,两国农业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失、空心化趋势加剧,这些共性问题亟待破局。我们中国有着关于农业的丰富探索和以往历史的不断实践,通过京都大学的访学活动,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去更好地助力未来中国“三农”事业发展,为之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4210


刘老师的总结与期许

京都的最后一课,在千年古都的祭典鼓点与现代农业政策的理性剖析交织中落幕。沈教授对美欧农业保护抽丝剥茧的讲解,揭示了繁荣市场背后深刻的结构性矛盾与治理困境;而关于日本实践与中日对比的热烈探讨,则将理论的镜鉴照进了我们脚下的土地。刘老师语重心长的总结,更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无论是东瀛还是故土,农业与乡村的活力维系都是时代赋予的共同课题。这趟访学之旅,不仅让我们收获了知识,更在比较的视野中,深化了对中国农业独特道路的理解与责任感。国际经验如同他山之石,其价值不在于简单模仿,而在于启迪我们如何更精准地“攻玉”——立足国情,汲取智慧,以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行动,去应对劳动力流失、乡村振兴等艰巨挑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未来,探寻那份兼具效率与公平、充满韧性与希望的答案。这份在京都沉淀的思考,将成为我们未来投身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