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而发展特色产业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深入了解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番茄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索其在生产技术、市场运营、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经验与挑战,南农经管院“寻乡记”调研团队以 “问卷调研 + 深度访谈 + 实地参观” 为核心方法,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调研。
一、问卷调研

调研团围绕园区番茄特色产业开展问卷调研工作。本次问卷由团队前期设计,聚焦产业生产模式、技术应用、市场销售、政策支持及发展挑战等七大模块,旨在通过量化数据梳理产业现状,为后续深入分析提供基础支撑。
(一)调研流程
1. 与受访者沟通,发放纸质版问卷
2. 采用“一对一协助填写”方式
3. 实时回收问卷,检查完整性,补全漏项。问卷发放对象涵盖园区种植户、技术人员及部分游客。
(二)重点问题
问卷填写过程中,部分种植户对技术培训,市场拓展的需求强烈,尤其希望获得病虫害绿色防控,智能温室管理等实操指导。通过今日调研,我们初步勾勒出园区番茄产业的轮廓:以设施种植为基础,依托多渠道销售,但在技术落地、品牌建设及政策衔接上仍有提升空间。


一对一协助填写
二、深度访谈
根据问卷调研的核心问题,拟定访谈提纲,重点围绕 “技术应用细节、销售模式运营、政策支持落地、发展瓶颈” 等方向设计问题;与园区管理方协调,确定访谈对象为杨先生(资深种植户)、彭先生(技术负责人)、祁先生(新入职技术人员)。
资深种植户杨先生介绍,园区从建设到运营已近十年,占地300亩,以设施种植为核心,包含两座玻璃棚和联动棚,依赖 “双层遮阳网、风机、湿帘” 等设备实现温湿度调控,有效规避露天种植的高温风险。当前秋季主推品种为河南农业大学培育的 “豫艺酸甜果十号”“豫玉19” 等新技术品种,施肥采用水溶肥,配合物理隔离减少病毒传播。
技术负责人彭先生补充,园区种植严格遵循 “欧盟224项标准”,禁用化学农药与化肥,采用农家肥、生物药剂及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手段防治病虫害,但白粉虱等虫害仍难通过纯生物防治控制,暴露绿色种植的技术瓶颈。


深度访谈园区相关人员
访谈对象详细拆解了园区三大销售模式。
会员制:年费3998元,每周配送9斤应季蔬菜至江浙沪,月赠60枚自养鸡蛋,主打 “基地到餐桌” 的信任链;
线下门店:南京市区3家门店,覆盖本地即时消费;
电商渠道:专属团队负责线上运营,补充会员制未覆盖的客群。
并表明其在长三角市场的竞争力核心是品质,暂未开拓海外市场但持开放态度。
在政策支持与发展瓶颈方面,杨先生提到,当地农业农村局与龙池街道常来调研,园区建设初期曾获政府支持,但当前政策仍在完善中,尚未完全满足发展需求。在瓶颈方面,人才短缺被多次提及 —— 杨先生明确表示“人才是核心生产力”,而问卷中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印证了这一点。
三、园区参观


实地参观大棚生态
在杨先生的陪同下我们首先参观了种植大棚,杨先生详细介绍了棚内的温度、湿度控制原理,展示了双层遮阳网、风机、湿帘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并现场测量了棚内温度和棚外温度。
随后参观联动棚,观察到棚内采用水培和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黄瓜、上海青、观赏番茄等作物,根系发达、果实饱满。团队成员查看了水溶肥的配比设备和滴灌系统,了解到系统可根据植物不同生长阶段自动调整施肥量和频率。
在大棚区,看到粘虫板、杀虫灯等设备的布置情况,杨先生介绍其对蚜虫、白粉虱等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实地参观园区,将前两日的问卷与访谈信息进行直观验证,重点观察了种植设施、生产流程及虫害防治。实地验证了双层遮阳网、风机、湿帘等设备的降温效果显著,为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水溶肥滴灌系统运行高效,减少了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水培和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使得植物生长周期缩短,病虫害发生率降低,与访谈中提到的优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