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收藏本站
  • |
  • ENGLISH

基层动态

公管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公管院 > 正文

公管院暑期社会实践 | 以行践知,阡陌寻策三城记

时间:2025-07-15    来源:公管院     作者:“阡陌新程”实践团      审核:    浏览:

公管院暑期社会实践 | 以行践知,阡陌寻策三城记

七月的风,裹挟着田野的气息与城市的脉动,见证了一群青年的行走与思考。公共管理学院 “阡陌新程” 实践团在周军副教授的带领下,踏访绍兴越城、杭州余杭、湖州德清三城,以“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为课题,用三天时间完成了一场“从政策文本到田间地头”的深度调研。从城乡接合部的问卷收集到多部门座谈会的思想碰撞,从拆迁安置社区的实地探访到经济开发区的规划解读,团队成员带着 “阡陌寻策,融惠民生”的初心,在步履间触摸民生温度,于调研中探寻治理良策。

越城:在政策实践里,解码 “均等” 的路径

作为典型的城郊结合部,越城区城南街道的12个社区与15个村“犬牙交错”,既有城市的商超学校,也有乡村的农田村舍。在这里,团队成员与长城中学校长、街道发改委主任进行了一场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座谈,通过对一个个案例和政策的解读,“阡陌新程”团队对“市民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感悟。


 
 

 

 

 

 

余杭:在城乡肌理中,读懂 “融合” 的密码

实践的第二站,团队成员来到了余杭区仁和街道。从上百份沉甸甸的问卷开始,他们在街头巷尾聆听农业转移人口的真实心声——“孩子上学需要哪些证明?”,“哪里可以提供就业培训?”这些朴素的提问,成为他们调研的“最初线索”。

他们走进双陈村的农贸市场,从前村民们随意霸占位置买卖小商品,现在摊位与租金固定、环境整洁,村委花费了不少力气。在与卖西瓜、卖奶茶等商铺老板的交流中,同学们也了解到了城市对他们的吸引力。而在洛阳村的拆迁安置座谈会上,“如何让原住民与新市民住得舒心”成了核心议题。为了经济的发展,全村劲往一处使,筹备建立一座属于他们的、欣欣向荣的“洛阳大厦”。

团队成员走进余杭经济开发区规划馆,探寻杭州新城“产城融合”的蓝图,又与街道派出所、劳保、教育等多部门进行“圆桌会诊”,他们逐渐读懂:余杭的市民化实践,是在城乡交织的肌理中,用 “就业有岗位、居住有保障、服务有温度” 的组合拳,让农业转移人口从“物理迁入”走向“心理融入”。




德清:在社区烟火中,触摸 “治理” 的温度

湖州德清县阜溪街道,藏着市民化最生动的 “烟火气”。在老年食堂,七十多岁的随迁老人只需要几元钱就可以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午饭; 在儿童照护驿站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跟着志愿者学画画,社区委员笑着介绍:“我们联合企业搞‘四点半课堂’,解决家长‘接娃难’的心病。”这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让团队成员明白:市民化的 “最后一公里”,藏在社区的养老餐桌、学校的课桌、办事窗口的微笑里。



归途:以知促行,让 “新程” 不止于路

三天行程,600余公里路程,200余份问卷,12场座谈,数不清的笔记与照片……当团队成员整理资料时,那些鲜活的故事远比数据更动人:余杭开发区里工人脸上的憧憬,越城学校里随迁子女的笑脸,德清社区里老人满足的神情,都在诉说着“市民化“不是抽象的政策名词,而是关乎千万人美好生活的 “进行时”。



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学子,团队成员带着课本中的知识而来,却在实践中懂得:好的政策,是能让外来务工者说“这里像家”,让随迁子女不担心“上学难”,让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共享城市的阳光。

阡陌之间,新程正启。未来,同学们将带着这些资料与思考,继续为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贡献“青春智识”——毕竟,最动人的“阡陌新篇”,永远写在为民服务的实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