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收藏本站
  • |
  • ENGLISH

基层动态

公管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公管院 > 正文

公管院暑期社会实践 | 寻孟塘记忆,传历史星火

时间:2025-07-18    来源:公管院     作者:“昨日今朝”回访团      审核:    浏览:

公管院暑期社会实践 | 寻孟塘记忆,传历史星火

盛夏的南京,梧桐叶隙漏下的阳光,总在历史的碑刻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当一段沉重的记忆走过八十余载,是谁在守护那些即将褪色的细节?是谁在接力传递那些不能忘却的呐喊?

七月的暑气没能阻拦一帮年轻人的步伐,公共管理学院昨日今朝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口述史回访调研团(以下简称昨日今朝回访团)正走在调研路上。穿过田间地头,行于阡陌小径,回访团成员们来到孟塘村,在当地村委的大力支持下,用纸笔、用镜头记录着历史记忆的传承,书写着历史接力的意义。经过几天的下乡实践,昨日今朝回访团共取得15份访谈记录和丰富多样的影像资料。镜头对面的他们,有亲历者的后代,有矢志不忘的讲述人,也有用行动传承的教育者。不同的身份,同样的热忱——他们带着各自的故事走来,拼凑出历史记忆最鲜活的模样,也让铭记二字,有了更具体的温度与重量。


图片


昨日今朝回访团成员与孟塘村张凤峰副书记开会研讨)


夏日里的调查,总混杂着孜孜不倦的蝉鸣、队员的汗水与叙述者的热泪。在十五份珍贵的调查记录中,回访团成员想要分享秦德林老人的故事。秦德林是二十年前调研受访者秦有才的儿子,也是孟塘村退休的小学校长。推开老人简朴的屋门,客厅墙上的中国地图与泛黄的历史照片无声诉说着一位退休校长的半生坚守。老人娓娓道来的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父亲口中燃烧的村庄——当日军铁蹄踏进孟塘村,奶奶跪在青石板上苦苦哀求,却遭枪托重击落下终身残疾;村民躲进赤山石洞仍难逃劫难,桦墅屠杀的惨状让老人眼含浊泪。更令人心颤的是战后情景,腐烂的尸体堵塞河道,直至次年五月河水犹腥,那支消失的部队成为他心中永久的谜题。

这份传承自父辈的记忆,是秦德林无法忘却的伤痛,也是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的火种。执教数十年,他始终认为教师得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他带着学生踏访赤山石洞寻找祖辈的记忆,讲述村中智勇村民将手枪藏入牛粪脱险的传奇,而他的女儿则受家庭熏陶,高考时毅然选择扬州大学历史系。老人至今叮嘱她:要把孟塘血泪史写进论文,让后人知道真实发生了什么!


图片


昨日今朝回访团成员采访秦德林老人)

除了秦德林老人慷慨激昂的话语,回访团的成员同样记录下了其他受访者的句句铿锵之语。当年的受访者秦进云的儿子秦有根讲述了他的奶奶时常跟他讲的回忆,讲到了他的爷爷秦义信。秦义信为了保护村子不被鬼子糟蹋,身为乡长强忍着不开一枪,最终被日军打死。这段本有可能被时间埋没的历史被记录下来,汇聚成老人我爷爷是英雄的自豪话语;今年已经93岁的胡乾章老人,讲述当年父母为保护他把他留在法租界的岁月,感叹地说:一定要把这段屈辱的历史传下去......”这些珍贵的记忆,就在这眼神与言语的交汇中被传递。


图片


昨日今朝回访团成员胡翊文、黄浩洋和沈雨杰聆听秦有根先生发言)


图片


昨日今朝回访团成员黄浩洋、沈雨杰、尹绍辉和胡翊文与胡乾章老人合影)

昨日今朝回访团的成员早出晚归,迎着朝阳出门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返程时南京的暮色。夜晚温柔地拥抱着这座城市,回访团成员却总无心欣赏。藏在他们出神模样背后的,是受访者们钟磬般的嘱托。他们的叙述里,有血泪交织的过往,有代代相传的悲愤,更有对落后挨打的痛思与对家国强盛的期盼。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如同散落在时光里的星火,当它们被一一拾起、串联,便成了照亮前路的火炬。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人用生命与坚守写就的活态传承。对历史最大的尊重,便是让它成为走向未来的力量。